目前分類:教育雜文 (17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嘉義大學張淑媚老師提到,和學生晤談「欣賞自己」很困難,剛好我上週晤談一個孩子,經過當事者同意之後,我將逐字稿精簡了以後,放在FB上頭給阿媚老師參考。因為阿媚老師和我同去上了貝曼老師的課程,應該不難理解。

 

欣賞自己,是以渴望的連結為目標的晤談方式,讓與談者經驗自己內在的「渴望」,轉而讓自己擁有更多力量,而不是活在懊惱、鞭笞自我的悔恨中,那將無助於個人成長。但是我們接收到這個世界這麼多的鞭笞、責罵與批判,使得內在的力量很難運用。

 

這一篇僅是其中一次晤談的節錄,不是晤談的全貌,僅針對欣賞自我的部分,貼出來分享給與青少年工作的人們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

 

這是一個秋日的午後,窗戶透著濕潤的微風。我立在窗邊,羽毛一樣的細雨飄散在空中,路上幾株台灣欒樹變了顏色,這是我喜歡的靜謐時光,感官變得沈靜細膩。

 

一陣熟悉的間歇性哭嘯聲,穿透這個靜謐的午後,聲音的主人是5歲的男孩。小男孩尖銳的哭嘯聲經常出現,即使在靜謐的秋光中,男孩也對著奶奶咆哮尖叫,似乎為了某種期待未被滿足。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經常對父母講座時,常常有人提問:「如何讓孩子離開電腦?」

 

這個議題,牽涉到整個環境,還有家庭的文化、規則與應對的姿態。我在講座現場,若有時間就會現場演練,如何和沈迷電腦的孩子溝通?

 

這個問題,對面對孩子會談的我而言,大部分都不困難,只有少部分的孩子,不容易被導引出來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 

昨夜整理電子書,看見一本閒書《有關品味》,作者「彼德‧梅爾」在書中寫了一段文字:「我記得有次去威尼斯一家豪華旅館作實況調查;那是家棒極了的旅館,還有一位同樣棒極了的大廚。我以為在這樣的地方,要對他們的餐點有絲毫不滿意,應是難如登天。但我錯了。坐在鄰桌正是四位衣冠華麗的人物,乃米蘭有錢老爺的代表。他們就不高興。白酒沒有冰到恰恰好合他們的標準。抬了抬一根手指頭,侍者卻沒有在三十秒內站到身邊來。哀哉!這世界是怎麼了?一頓晚餐從頭到尾,我都可以聽到喃喃抱怨的聲音,但抱怨的全都沒有道理。不管食物多美味,不管布置多華麗,就是有事情不太對勁。而且這種感覺--幾乎是事事懷疑,隨時等著掃興的事情發生--瀰漫在整個餐廳裏。」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雙十節假期,帶父母親到日月潭遊玩,兩位老人家沿途看到風景,聞到檳榔花的氣息,喜悅地讚嘆日子真好,風光明媚,景色宜人,走走逛逛,買了幾件小物。

 

兩人沒去過中台禪寺,回程因此繞道禪寺轉了一圈,兩人有點兒疲累又心滿意足返家了。老人家行動能力較弱了,若不開車載他們出門,他們鮮少離開市公車所及的區域,也不願意活動,窩在家裡久了,情緒的流通便小有阻礙,時有日常性的小抱怨。

 

開車遊湖看山光水色,心情也會開朗,情緒阻塞也會疏通。情緒是個奇妙的產物,人們通常追求正面的情緒,對負面的情緒避之唯恐不及。然而不想要負面情緒,是一種期待;負面情緒不健康,是一種觀點;但負面情緒是一種真實的產物;並非說自己沒有負面情緒,也就沒有情緒了。因此人們對負面情緒,避之唯恐不及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秋之後,台中的空氣漂流著黑板樹的氣息,灌滿整個鼻腔,家附近的小公園也是。北台灣的水氣,漂流到台中絲絲細密,夾雜著黑板樹的氣息,不妨礙我外出活動,其實已經夜裡11點,我在這樣的秋夜裡快速行走,讓肢體活動。

 

為了維持感官的敏感,讓身體的能量活絡,一年前我常在夜裡慢跑,但即使是慢跑,我的膝蓋與腳踝都不甚適合,因此改為快步行走。肢體的開闔與韻律,我感覺如何運用身體與心靈的專注,容易具焦於存在感,使得這樣的活動體驗一種深切的獨立感受。

 

夜裡活動的人們不止我,在飄著雨絲的秋夜,也有稀疏的人們如我一樣活動,慢跑、散步與溜狗,他們在這樣寧靜的公園,一圈一圈的繞著,像個行星一般。我可以感覺微冷空氣進入肺腔,在身體運行一週的敏感,如彈奏在琴鍵上,發出不同的音階,身體有一種靈敏的感動,那是一種豐富且細膩的當下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昨日研讀張老師剛出版的《大象在屋裡: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》,這是同一期的satir同儕釋見曄費心13個月翻譯而成,書中我看見諸多satir的學員盡力促成這本書,包括翻譯、繕寫與整理。

 

博客來的書介中寫著:「這套書分成兩冊,內容包括八個家庭、十次會談,學習基模是依據維琴尼亞.薩提爾家族治療的體驗性訓練工作坊,呈現瑪莉亞.葛莫利現場工作的內涵,以及如何多元運用薩提爾模式為家庭工作。」

 

Maria Gomorisatir同儕學員暱稱為「老太太」,今年94歲,其精神、專業與境界,是很多人的典範,她49歲才學習satir模式,堪稱集satir女士家族治療的大成,並且開發與整合了各種資源,形成她自身的治療風格。我不如同儕積極,僅僅見過老太太三次,都是在免費的場合中,今年11月她要來台灣,我排不出萬難,無法親臨她在台北的工作坊,但是見到此書,我也參與了她的工作坊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潭美颱風造訪台中時,大雨持續落得很久,房屋都滴滴答答漏水了。我開車去中興新村演講,停紅綠燈時,看見雨中騎摩托車的人們,我總想到自己騎車的歲月。

 

22歲開始騎車,第一台車是弟弟送貨用的金勇125,手握離合器,腳需要打檔,萬一車子拋錨了,還得牽著百來公斤的車軀,沿街找尋機車修理店。我騎著這台金勇上山下海,曾經日行數百公里,後來被弟弟要回去送貨了。我才攢錢買了一台兜風50,接送我在學校與打工地方往返。

 

我騎機車,騎到41歲,已經開辦千樹成林了,還是維持騎機車生涯。直到颱風將我困住,又讓我飽嚐風吹雨打之苦,我才決定買一台10萬元的二手車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小四的男孩走到跟前,抽抽噎噎地哭著,身旁的媽媽問我孩子哭了,該怎麼辦?
 

我在金華帶領閱讀課,一位教師帶了四年級的孩子旁聽,課程帶了一段《愛德華的神奇旅行》的ppt介紹,從文本中連結愛的體驗。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 

閱讀歐文‧亞隆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》,第一章便提到他去參加烹飪班,卻怎麼也做不出老師的那種味道,據他的觀察,老師在進入烤箱之前,暗中撒了一把特調的香料,他相信正是這個伎倆,使得食物風味截然不同。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

像走在一條平凡的馬路,路燈使用同樣的姿勢俯瞰,同樣的風景中,一棵樹一枝花一具郵便筒,也只是如常存在著。在教育的旅途中,等待一朵花開,但你不是園丁;等待一封來信,但郵差不一定會來;等待一盞路燈亮起,但你其實不是點燈的人;只是一個遊玩探索的旅行人,認真的觀看路邊的風景。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青春期的孩子,身體在急速抽長、心靈強烈震盪的過程,性情、看法與言行都會和孩提時期明顯不同,因此「青春期」這個名詞有其特別的標記。反映在言行上,讓父母不知如何面對。看到孩子大辣辣、吊兒郎當的樣子,大人就想糾正;看到孩子的不足,慣性的就想幫助他;想跟孩子談,他就有防衛感。該怎麼做才好呢?

 

當孩子強烈說「不」,或是以行動表達意見,其實是一種掙脫權威宰制的訊息,是爭取獨立的面貌。這樣說並非允許孩子的行為,只是先理解孩子,知道這是獨立的某種表達,便不會被挑起情緒,一味想否定或壓制孩子。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週日晚間結束公益講座,搭晚班高鐵到台北,隔日搭清晨普悠瑪到花蓮講座。當日往返花蓮,夜間僅睡兩小時,所幸沾了床便眠去,鬧鐘響了便起床,車上讀完兩本書,其中一本是《他們辦到了》。

 

本書作者黛博拉在哈林區開辦了委辦學校,成功地開創一般人認為棘手的任務,帶領弱勢的黑人小孩,他們的語文程度與學科表現都落後一般生好多年。但在短短幾年內,他所帶領的學生在學習均有優秀成績,校園內也沒有霸凌事件。

 

這本書前半部,寫黛博拉創校的艱辛歷程,隱約可見她的信念與生命經驗的脈絡。我最注意的是,她如何甄選教師?如何打造校園文化?如何落實理念?如何激起教師的熱情?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一天我看到十四歲的女兒在讀《格雷的五十道陰影》。翻閱之後覺得很訝異,書中這麼多限制級的性愛描述,我覺得不適合這年紀的孩子,不准女兒繼續閱讀。但女兒非常生氣,說這是男朋友推薦的,而且同學都在看!她覺得我「沒有權力控制她的閱讀選擇權」。天啊!她懂什麼?我該怎麼跟女兒溝通呢?    ──一位很擔心的爸爸

 

教育工作者 李崇建 駐站回覆:

孩子問了一個好問題:「大人憑什麼控制我讀什麼?」孩子的閱讀被「制約」,是存在已久的問題,只是較少人談論。我常聽見孩子向我抱怨,父母不讓他們閱讀某一個作家、或某一類書籍;也常有父母問我,哪一類書籍適合孩子閱讀?哪一類書籍不適合?對於青少年閱讀書籍的選擇,父母常常感到困惑與不安。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晴晴是個憂傷的女孩,談到任何生活點滴,經常流淚嘆息。

她認為自己不夠好,沒有好好念書,總是太懶惰,錯過太多機會,找不到人生方向,已經太老了……

她喜歡和我談話,讓心靈補充一下電力,尋找一些方向,探索一些自己未曾發現的力量。她常問我:「為何你總是能看到人的正向?」我微笑,不知如何回答,但腦中迴繞著一首詩,出自瑪莉‧奧立佛的〈野雁〉:「你無須樣樣都好,也不必卑躬屈膝,在沙漠行走百里。你只需讓自己的身體——那個柔軟的動物,愛它所愛。告訴我你的沮喪,說說你的,我也告訴你我的,與此同時,世界繼續行進。」

是的,世界仍繼續進行,並不會因為自責而改變,因為責備是無用的。一行禪師說:「如果你種的萵苣長不好,你不會責備它,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。」但遺憾的是,人們總學不會愛自己。晴晴只有19歲,怎麼就覺得自己這麼多不好呢?她的自責已經將自己淹沒,生命窒息了。

她的父母都是教育專家,不僅學問淵博,教育觀念開放且民主。晴晴說父母都很支持她,家庭氣氛很和樂,沒有什麼不好的經驗。

我邀請晴晴深呼吸,想一件和父母印象深刻的童年互動,晴晴立刻不假思索說了一件事:「國中的時候,有一次考了第五名,媽媽很高興地跟我說,『考得很好呀!下次可以考到前三名了。』」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泰戈爾的《漂鳥集》韻味雋永,讓人咀嚼再三,回味良久。曾經是文藝青年的雪兒,經常吟詠:「樵夫的斧頭,問樹要斧柄,樹便給了他。」雪兒喜愛這首詩,覺得這是為人父母的最佳寫照,為了孩子,付出珍貴的青春,付出了一切。

雪兒愛孩子,每日接送孩子補習,買最時尚的手機、最營養的補品,暑假還送到外國遊學。孩子雖然乖巧,但是脾氣不好,動不動就生氣,也欠缺耐心。雪兒經常自嘲:「孩子是斧頭,父母是樹!」

但是這把斧頭將樹砍死了,怎麼辦?小雪被詩歌感染,精神存在一股昂揚,「那就是父母的宿命吧!」

雪兒的孩子出狀況了:拒絕去上學,勉強去學校卻不說話,疑為「選擇性緘默症」;在家裡面則情緒不穩定,脾氣常一發不可收拾。

雪兒終日沮喪,詩書無能解悶,見了人便搖頭嘆息。有人半安慰半調侃地拍拍她,「孩子是斧頭,父母是樹!這就是父母的宿命。」

雪兒忍不住哭泣了,顫抖著身子啜泣著說:「可是我好痛,好痛,好痛。」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珍‧奧斯汀在其名著《傲慢與偏見》的開頭寫道:「毫無疑問,每個鑽石王老五,都渴望有嬌妻相伴。」

我閱讀這部名著時,書中的「鑽石王老五」讓我想到的,不是上流階層展現的傲慢與尖銳,而是我曾帶過的孩子們。尤其那些妥瑞氏症、過動症或是不語症的孩子們,常被世俗的偏見綁縛,讓他們內心深埋孤單。

「小時」就是這樣的孩子,他並不傲慢,卻總是在行為或語言上挑釁別人。課堂上有他,老師便有得忙了:一會兒踢同學椅子,一會兒將橡皮擦當棒球;甚至將教室當摔跤場,想和同學打得你死我活。

小時沒有朋友,但我知道他和王老五渴望嬌妻一樣,渴望朋友。我從他孤單的眼神,挑釁同學的方式,還有下課時看同學玩耍的神情,便知道他想擁有朋友。鑽石王老五傲慢的態度下,擁有真誠的性情;小時調皮的態度下,也有純真的個性。小時嫉惡如仇,對故事中的壞人反應強烈;小時熱心助人,為同學尋找遺失的筆,絕不放棄;小時慈悲善良,見弱勢同學哭泣,他既憤怒又感傷……

但這些美好的特質,皆敵不過平時調皮的態度,讓眾人對他有偏見。更何況他患有口吃,一緊張起來期期艾艾不停,成了大家的笑柄,小時往往憤怒以對,人們對他的偏見更深了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有慣性,遇到常犯的錯誤,總是一犯再犯。因為我們已經將這些反應,制約成一種方程式,不自覺便會朝那些習慣前進。

 

當人們想要改善某些問題,卻又忽略自己有這些慣性,問題往往不會改善。比如知道罵粗話不好,但口頭禪已經養成,和別人聊著聊著,一句粗話又出口了,無論如何都改不掉。這種現象,通常是頭腦「知道」要改變,但其實並未真正「意識」到要改變。除非罵粗話的人,突然被自己心儀的人聽見,或者被長官嚴厲責駡,這人才真正「意識」到問題,做了改變。

 

孩子也是如此,他們往往「隱約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?或者「隱約」知道自己的問題,但是從未真正「意識」到問題,儘管大人們耳提面命,孩子依然沒有改變。因為大人常常創造出更多問題,而忽略了真正的問題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05年7月以前,我在台灣的體制外學校任教七年,那是一所美麗的學校,為我的生命帶來重大改變。如今重新思索這一段生命歷程,影響我的不止是開放教育的觀念,還有山中歲月自然的陶養,讓閉塞的心靈開闊,讓浮動的內在養成深邃。

我在這所學校任教期間,和自然學校的伙伴們相遇,時間大約在2005年左右。自然學校的伙伴們,與過去走馬看花的參觀者不同,身影自在地錯落在學校裡,邀約教師座談,進入各科教室觀摩,和學校的孩子們互動,他們謙和的態度裡有一種樸實,專注地神情中有一種開放探索,對自然與生命有一種寧靜的尊重,那是一群人散發出來的氣質,凝聚成一致的文化氛圍,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因為這樣的機緣,清水邀請我擔任自然學校顧問,我雖然樂於參與,但汗顏的是,並不能提供什麼實質幫助。2006年11月,自校邀請我到香港,舉辦一系列座談與講座,讓我見識自校伙伴們辦學的執著,他們個個淡定堅毅,無懼香港艱困的教育環境,不斷奔走與聯絡,即使前景並不明確,也一往無前的奮進不懈。我在講座期間,聆聽香港家長面臨的教育問題,深深以為自然學校的興辦,在香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教育選項,也標誌著香港理念教育的新頁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前到香港參加2010年satir世界年會,這個數年一次的年會,集合了來自18個國家,600多位學習satir模式的人士,並邀請數位心理學領域的大師講座。來自各地與會者,在現場發表關於satir模式運用於各領域的心得,我也是其中呈現心得的一員。

10年前,我對心理學沒有好感,大概遇到很多自認為懂得「心理學」的人,一見面便利用心理分析的方式,對人貼標籤,引起我的距離,因為我來自單親家庭。但2000年時,我任教的體制外學校因為輔導需要,邀請輔導組教師參加John的課程介紹。沒想到我一旦投入,被John的溝通方式打動,迅速投入satir模式的專業課程,並在最初的兩年,每個月自台中至台南成大醫院,和成大醫院的精神科醫師與社工師定期演練,竟成為我教育的軸心。

在千樹成林作文班,我曾為過動症(AD/HD)、妥芮症( Tourette )、亞斯伯格( Asperger)開設專班,在作文領域融入了satir模式,引導這些孩子們,所獲得成效非常巨大,在網站上我的貼文中,有非常多的孩子是這一類的狀況,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引導,文學的發展與人際互動都有非常大的改變,文章甚至有跳躍性發展,這都歸功於satir模式的運用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