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高中的女孩來談話,顯得很不耐煩,想要拎起包包離開,這個狀況與我想的不同。
我總是希望談話的人,是自願來談話,而非被逼迫而來。顯然這個女孩,是被說服來談話,女孩倒也坦誠,直接說不願意來見我。
她將課椅翻轉,椅背橫在我與她之間,眉宇之間不時緊緊皺著,回應的語言也少,並不是很想搭理我。
上高中的女孩來談話,顯得很不耐煩,想要拎起包包離開,這個狀況與我想的不同。
我總是希望談話的人,是自願來談話,而非被逼迫而來。顯然這個女孩,是被說服來談話,女孩倒也坦誠,直接說不願意來見我。
她將課椅翻轉,椅背橫在我與她之間,眉宇之間不時緊緊皺著,回應的語言也少,並不是很想搭理我。
週六晚間下起小雨,風也有點兒涼,我剛結束作文課,獨自在小公園閱讀,等待晚上的講座。夜色逐漸暗下來,我找了一間7-11,繼續閱讀手上的兩本書,思緒飛快的整理著。
近日更有空投入閱讀,因為書即將出版,彷彿又往前踏了一部,看見更豐富的新風景。冰山框架的發展,也引起我更多思索,近日投入的閱讀,更自動連結了框架,也就無形中更投入了。
在7-11遇見熟臉孔,來自彰化的老師,他以前常參加我的講座,但這一年較少看見他,乃回身思索自己一年前,講座的內容是什麼?乃覺自己又有不少成長。晚間講座我邀一女孩來,請女孩分享懼學歷程,分享我與她對話的經驗。女孩長大了不少,已經亭亭玉立,站在我身旁雖然緊張,但是很坦然的應答,我感到一份親近感,我們可以一同站在講台前。
叮噹是一位媽媽,有一位可愛的女兒。最近卻有心事牽掛,起因與父親口角,叮噹對父親說了一句:「你不要挑撥離間….」父親除了氣得大罵,就再也不與叮噹說話了。
叮噹多次打電話,或者返家跟父親連結,父親都冰冷不發一語。這兩個月叮噹痛苦極了,叮噹與我簡單的談話,與她核對了目標,一層一層核對下去,她想與父親連結,想得到父親的愛,也想讓父親知道她的愛,但是她會害怕,害怕父親的憤怒,害怕父親的拒絕。
我簡單為叮噹重整資源,當叮噹接觸自己的勇氣,叮噹為自己而感動。
孩子身心出了狀況,我與孩子談了兩次,時間短暫之故,尚未深入進行對話,只是探索孩子家庭應對,我感到很深的嘆息。
父母都是認真的人,都很愛家庭與孩子,但不懂怎麼善待自己?
孩子第二次談話時,看見母親的眼淚,孩子很生氣的回應,「妳不要哭啦!幹嘛要哭…」。
透窗的陽光很動人,我喜歡光影的變化,從童年就養成的習慣。過去放假的時光,最能覺察光線、空氣與動靜,那既是一種緩慢、停頓,也是一種流逝感,我珍惜放假的時光。每處在放假的時光,感官放大、感知美好之餘,也感到時光從縫隙中的流動,但越到放假的尾聲,我內在的焦慮就越大,身處的美好就越小。
過去的日子,尤其是30歲以前,上班上課的日子,我無能感覺好日子、好時光。若剩兩個小時要上班了,晨光再怎麼美好動人,光影再怎麼美麗,對我都只是虛設,因為上班的無奈,帶給我一種焦慮感,掩蓋了所有的美好。
不知何時開始?放假對我仍舊美好,但工作也非常喜悅。以往在上課、上班的日子,感官不易放大,去感知當下的美,如今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了。
與羅志仲老師對談,是我們合作的開始,是我看志仲呈現的開始,也標誌著我另一場學習的開始。
童年我喜歡孤獨,孤獨的人不耐合作,我只喜蹲在角落,背過身軀自個兒玩。我住在台中市北屯,旱溪傍著家後頭蜿蜒,魚蝦充滿我的童年,我獨放著小船漂流,獨自在石頭縫裡探索,手裡揣著塑料袋裝魚,一個人對我有其意義,彷彿藍天那樣寬闊的美,身旁有人多礙事?
小學二年級的暑假,盛夏裡日光毒辣,河裡大小人兒忘情於河流,有大人放了姑婆芋毒,將下游的魚暈得轉圈。我在河裡來去穿梭,沒時間透一口氣,也不願與人為伍,遠遠避開人群。我至今仍然記得,袋子裡有吳郭魚、鯽魚、溪哥、泥鰍,原本那一日非常快樂,要不是後來的遺憾…
下游毒魚的大人們交談,聊一尾鯰魚從手上逃脫,地點是上游的攔砂壩下,大人頻頻說太可惜了。鯰魚是河裡的寶藏,抓一條鯰魚是孩童的夢想,一年也捕不了幾隻哪!隨著大人的遺憾,我開始幻想到上游探探,自是不想跟任何人說,不想讓任何人結伴行走,只獨自沿著河床往上游走,一條大鯰魚哪!像中樂透一樣歡樂。
未料弟弟與小明跟來了,在小二的那個盛夏,破壞了我夢幻的孤獨。我正幻想著湯姆歷險記,夢想尋找一個秘密基地…
樹鵲拍動了翅膀,喚醒了一日的開端,窗外有臺灣的深秋。我在風景的邊緣,想像房屋如一艘船,迎著款款的秋浪,那麼我就像一個水手,跨著日夜的邊際航行,尋找樹鵲身影何在?這是幽靜美好的早晨,有點兒奢侈的時光,因為我想起阿光的電話….
我與阿光一同長大,我們這一代的命運,如船駛入狹仄的堤岸,擱淺的是說不清的教養。我和阿光經歷了1980年代,父母若非打罵、說道理、就是沒空理我們長大,我們遁逃到電玩的世界,漫無目的飄流浪蕩,上不了岸的感覺真糟糕。不是沒有理想不想努力,只是書讀不下去,青春期的荷爾蒙在體內流竄,心靈的齒輪總是停了又轉動,巨大的馬達聲音轟隆,趕不上順風順水的同儕,只是裝腔作勢的啟動罷了,罷了、罷了,心裏常出現這樣的聲音,不太有人理解這樣的我們。阿光跟我一樣飄蕩,即使有目標也是飄蕩,是一種孤單也有一種同病相憐,我們能做什麼呢?無止境的朝向電動、一樣無賴的同儕,一起百無聊賴比較安全。
坐火車到遠地講座,沿途台灣欒樹盛開,夾雜紫色的牽牛花,小路蜿蜒在視線隱沒了,車子依然均速前進。搭火車充滿畫面,大片窗玻璃映入秋景,心境有漂流感。晚上到飯店下榻,朋友安排孩子談話。朋友是認真的老師,用心陪伴班上孩子,一位孩子「懼學」甚久,希望我與孩子見面。
爸爸陪同女孩前來,女孩眼神澄澈如小鹿,有一點兒害羞而安靜。問她怎麼願意來?才知道半推半就答應,不想違逆師長好意。父親寫了一張備忘,簡述孩子狀況,寫孩子「拒學」的歷史,我詢問女孩是「拒絕」,還是「恐懼」?女孩很清楚回答:「恐懼。」
恐懼什麼呢?女孩搖搖頭。
11月底的冰山新書,收錄了十餘個對話實錄,從簡單的幾句對話,到完整的主題對話,皆以對話的方式收錄。我在每個對話後頭,附註了對話的脈絡、思考,俾便讀者更清楚冰山運用。
這些對話記錄,徵得當事人同意,有些對話紀錄,請當事人給予回饋,比較有立體感。書中另外收錄五位老師,在教育現場對話運用,除了羅志仲老師之外,都是學思達教學教師,我在他們的呈現之後,寫了一些脈絡與回饋,我認為他們的對話故事,都可以自己出一本書,或者集結出一本書了。
我在學思達社群網站,看見黃尹歆老師的貼文,因此徵得她同意,新書收錄她一篇薩提爾對話練習1,不久之後我又見了2、3兩個對話。我書裡收錄了對話1,又徵得尹歆同意,讓我轉貼對話2,我寫些小意見,算是給予回饋與脈絡說明。
清晨台中微微雨,秋涼最適宜焚香,窗邊小坐看書,飲一碗茶聽音樂。枕著雨聲睡眠,又在雨聲裡起身,空氣似乎潔淨一些,只是我無緣靜坐品味,清晨趕往高雄講座,中午再往台北錄音,車上睡去大半時光,也覺得微雨的季候相隨,身心有通透的清涼。
新完成的冰山書,錄製了兩張CD。錄製聲音是我提議,起因有些朋友回饋,從網路下載演講片段聆聽,另外是在大陸的微課,朋友回饋頗受歡迎,若非上個月決定不去西安,應有巨量的錄音等待著,只是不在台灣播放。
我曾重聽網路的演講,聲音大多急促了點兒,聲調多半高了一些,有些竟不忍卒聽。尤其台東均一學思達講座,我對自己當天聲音不歡喜,聲音稍高了一點點,並不是很臨在的狀態。但是當初已經盡力了,所以也接受自己的狀態。
「我的命運該這麼苦嗎…」
她就這樣掩面而泣了。
她為解決母女關係,初來時滿腔怨恨,憤怒流露於言表,激動處淚水滑落。我讓她自由地憤怒,母親的控制與無能,父親的冷漠與疏離,她受了太多的委屈。母親要她拿錢給弟弟,她的金錢擲入了無底洞:「多少年了你知道嗎?給他錢做生意,給他錢買房子,我讀五專的時候,學費自己賺來的,媽媽一毛錢也不給我,我快被榨乾了,媽媽還要我拿錢給他…」
年輕時她就遠走,不想待在一個沒有連結的家。童年她是無聲的,甚至不敢有聲音,或是不知道可以有聲音,她背著弟弟煮三餐,母親嫌惡菜的鹹淡,責備她衣服堆了太多未洗,不讓她去學校旅行,她因此失去最好的朋友。父親曾拿著菜刀,與母親咆哮對罵,她躲在櫥櫃裡面發抖,她在櫥櫃裡哭著睡著,醒來被母親毒打一頓…
她長大就遠離家了,她想建立自己的家。她的男人都懦弱,或者會暴力對待她。即使她遠離家,也放不開這個家,回家就被無盡的勒索。那個曾經躲在櫥櫃裡的女孩,學會了言語反抗,母親不再那麼有力量,被她的言語傷害了媽媽,輪到媽媽像當年的自己,媽媽越是無助,她的言辭就越犀利。
立秋過後蟬聲弱了,甚至完全靜音了,竟有點兒懷念起來,關於生不逢時的淒切寒蟬。若以時序觀之,日本的寫書信,過了立秋之後,就是殘暑問候,還是熱呼呼的季節,立秋只是名義上,天氣依舊酷暑。
今年立秋至中秋,殘暑問候得也太熱情,此時即使蟬鳴亦不寒了吧!我盼望一場傾盆大雨,澆一澆殘暑氣焰,我究竟是有了年紀了。童年時期從未覺得熱,不止是氣候未劇烈變遷,而是孩童關注的是歡樂,歡樂的念頭影響感官,汗流浹背也從未在意。
前夜是中秋節,明月露了明亮臉,涼風稍來微微涼,空氣混和柚子的香甜,遠處檳榔花的清香,街道上烤肉的幸福味,我意識到秋夜的微涼,還有一絲幽微的輕盈。九月初從盛夏問候,至中秋前的殘暑問候,我除了演講、上課與談話之外,全時段投入書寫之中,夜裡12點睡眠,2點半起床寫作,5點再度睡下,7點出門講座,或者4點半起來寫作。書寫的時候,除了在高鐵上,除了在候車車站,我未開冷氣亦不覺熱,彷彿回到了童年,僅僅專注於遊戲之中,時序與我不大相干。睡眠是為了眼皮闔上了,不得不就寢安眠,有時候四點起床,一口氣寫到出門前,才匆匆將電腦收妥。
這是一篇稍嫌枯燥的心得,因為沒有故事,但是我甚想記錄,為自己留下提醒。
這兩個月將舉辦工作坊,比過去三年的總量多。每一次的工作坊,因為參與成員不同,各有不同面貌發生,也常讓我有新體悟。剛剛結束兩天台北工作坊,也讓我有不少心得。
我的老師約翰‧貝曼,在薩提爾著作重新出版的前言,提及自己第一次上薩提爾的課程,寫下一段話:「薩提爾留給我的第一印象,是在晤談中不斷向來訪者提問,就像是蘇格拉底的化身,不過那時我還沒有意識到,這些問題通常都聚焦在體驗層面……那時,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魔力,而不是她的技術和方法。」
我第一次見老師貝曼,第一印象也是他的魔力,我才一頭栽入學習薩提爾模式。
我將薩提爾運用於教育,以及親子互動上。
8月28、29日兩天,我在育英國中舉辦講座,有幾個很特別的意義,其一是我國三轉至育英國中,在育英國中畢業。其二是育英校長陳綉絹,是我父親的老同事,也是舍弟隔壁班導師,舍弟對她仍有鮮明記憶,稱她恭謹謙和且溫暖。其三是我與張輝誠老師同台,共同參與兩天工作坊,內涵是講座、對談、聽眾提問與對話,是我第一次與輝誠兩天工作,我很感動也開心。
輝誠第一天初登台,便真情流露,提及台下的恩師謝富美老師,在輝誠早年迷途時,如何給予溫暖的陪伴。輝誠的開場白,真摯感人敞開內在,似乎開啟了一道最深刻的門,讓我感動震盪,在場應有不少老師有如此感覺。我為輝誠感到讚嘆,他如此真摯自然,坦蕩直率且大方,未料他一開場就送上這個特別的禮物,彷彿為兩天定調與序幕。
因為輝誠的邀約,我很願意同來工作坊。主因我喜歡張輝誠這個人,和他同台對話再自在也不過。我在輝誠講述中,聆聽他的成長過程,他如何躲在貨櫃車裡,流浪七天的生命過往,返家時看見父親寫在日曆的手札,記錄輝誠何時離家那樣灰暗晦澀的記憶;孩提及如何被惡少毆打,打趴在地上。那勾起了我成長的幾個畫面,我也和父親衝突,也試圖離家出走,我更被惡少毆打數次,甚至打破眼鏡,眼睛瘀血一個月,那樣無助的悲傷的內在,我重新看見自己那段時光,如何有勇氣走出來。這一次他提及的生命故事較多,這是我過往不曾聆聽的部分,此次聆聽甚多甚多感動…
三年前我在草屯國中,與高雄市教師工會董書攸初識,自此就開啟一連串因緣。當時的書攸,邀請我在高雄學思達場合演講,推薦我去學校辦工作坊,讓更多人認識薩提爾模式。隨後書攸從我建議,邀請見曄師與羅志仲老師,將薩提爾更深、更實務的帶入。
我很感謝書攸與高雄教師工會,見曄師與志仲的相助,還有高雄教師的樂於學習,我有很深切的感動。牽起這些因緣的還有張輝誠老師,學思達的眾多夥伴,我看見夥伴的影響力,這是以前我單獨走動未見的風景,乃覺得台灣這波下而上的教育運動,影響力實在深遠。
8月21~23日我到高雄,為高雄教師工會舉辦三天工作坊,看見的都是老面孔,甚至有上了成蒂、張瑤華、見曄師、陳桂芳老師課程,還來上我的工作坊。我的工作坊比較單調,因為開發不出新的面貌,我鼓勵學員別重複上我的課程,那是因為我能做的不夠多。但是這一次的工作坊,我邀請老學員郭進成老師協助,是否能示範從志仲老師那兒所學?讓我也能有所學習?也進一步帶出師生互動、班級經營的有效示範,讓每位教師都有所收穫、也能帶給家長學習,日後也許教師共備,或者學校邀請親子講座可運用。
人類大部分的痛苦,都與愛和失落有關。我曾參與貝曼的課程,「哀悼與失落工作坊」,談的主題都是憂鬱症的病患,如何讓這些患者經驗愛。
我不是個心理師,沒有資格進行晤談,也無資格談憂鬱症病患,或者協助憂鬱症病人。我只是以教師的身份,與孩子們、家長談話,我在貝曼課堂所學的觀念,逐漸成為我運用的方向。我發現這些面對情緒、失落與愛的議題,是教育裡的核心,但是傳統教育的實行,偏向教導、說理、控制、命令….,我的工作彷彿在幫助人認識、體驗與承受痛苦,並且經驗生命裡的愛與資源。協助父母體驗自己,再落實於教育的方向。
一位孩子狀況頻頻,媽媽來求助時,我發現媽媽幼年喪父,她母親嚴厲且苛刻,媽媽面對母親的嚴苛,學會讓自己放空,日後成長的過程,媽媽很難感覺自己活著,面對丈夫的嚴厲,面對孩子的哭鬧,媽媽處於放空狀態,丈夫更形憤怒,媽媽也更僵呆。
腿傷至今未滿兩個月,我感覺腿已經較好了,要陸續恢復寫作班的課程。昨天已經先至南投市佳音英語,為一群孩子上為期一週的寫作課。南投的佳音英語,邀請我舉辦數場講座,為親子教育付出了頗多努力,我因此罕見的答應他們,過去上5~7堂課。然而,十幾位孩子五、六年級的孩子,應該不少被父母逼迫而來?
當我慢慢和他們互動,有位女孩瞬間落淚了,我想自己不該這麼專注看她的,每當我專注看著孩子,孩子們總是輕易落淚,我想這孩子應該被強迫來的吧?
第一堂課我傳遞給孩子觀念,如何大膽寫作文?為何要大膽寫作文?並且附上兩篇我在《未來少年》作文專欄的文章。班上有三位孩子寫不太出來,但是他們都很不容易,願意大膽且認真的寫作文。
老莊都曾提過「無用」,兩者雖有差異,對我而言皆可相通。
我們對孩子充滿期待,期待孩子成長美好,期待孩子有更棒的發展,期待孩子擁有更多能力….。我相信孩子也是如此,期待自己更美好,期待自己更有價值….只是這些期待轉化為現實,多半落實在「有用」的策略。即使「有用」的策略,也會受到很多阻礙,那麼應該發展的不是策略,而是檢討初衷與本心。
我不相信有孩子想墮落,不相信有孩子想沒有價值,不相信有孩子不想成功。若是孩子表明自己自甘墮落,都有歷程性的原因,才會有這樣的應對姿態,那個應對姿態並不是「本然」,我通常透過對話帶孩子進入「本然」。
身體有其表達的方式,我只有靜靜聆聽,感覺其表達與接納。腿傷帶來的體力下滑,我靜下來時都傾聽了,其實也無什麼特別之處,我感到睡意造訪,並不想奮力阻止睡意敲門。
身體也有其接受的方式,每天亦起得特別早,凌晨四點五點醒來,甚至三點轉醒了。天氣有點兒悶熱,我開始想念午後的雨,但今天的雨水尚未成為一朵雲。近月的雨來得粗暴,遇有水患、漏水、淹水者感觸應深,其實出門遇大雨即不便,但是那是一場雨。同樣的落雨,我在午後感覺清新美麗。
暑假之初小花來造訪,帶著一雙濕潤的眼睛。小花為著班上調皮的孩子,那孩子就像皮球跳動,小花就喚著他皮球。皮球爸爸死去了,媽媽已經改嫁了,奶奶也管不動皮球,這孩子不討人喜歡哪!小花為著皮球的問題,感到心煩氣躁,跟皮球討論了又討論,皮球卻還是皮球,不知道怎麼改善?
我靜靜聽著皮球故事,這是上學期中間的故事。我走了一遍小花內在,幫小花解決一點兒自責,撫平了一點兒生氣、委屈與無奈,似乎浮躁的小花,就不是平常的小花了。我請小花別談問題了,和皮球對話就行了。
小花問我:「怎麼對話呢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