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雙十節假期,帶父母親到日月潭遊玩,兩位老人家沿途看到風景,聞到檳榔花的氣息,喜悅地讚嘆日子真好,風光明媚,景色宜人,走走逛逛,買了幾件小物。

 

兩人沒去過中台禪寺,回程因此繞道禪寺轉了一圈,兩人有點兒疲累又心滿意足返家了。老人家行動能力較弱了,若不開車載他們出門,他們鮮少離開市公車所及的區域,也不願意活動,窩在家裡久了,情緒的流通便小有阻礙,時有日常性的小抱怨。

 

開車遊湖看山光水色,心情也會開朗,情緒阻塞也會疏通。情緒是個奇妙的產物,人們通常追求正面的情緒,對負面的情緒避之唯恐不及。然而不想要負面情緒,是一種期待;負面情緒不健康,是一種觀點;但負面情緒是一種真實的產物;並非說自己沒有負面情緒,也就沒有情緒了。因此人們對負面情緒,避之唯恐不及。

 

當人們有了負面情緒,有時會否認,比如生氣的時候總說,「我沒有生氣,我只是說話比較大聲

 

有了負面情緒,有時會逃避,藉著上癮的行為如酒精、電玩、賭博抒發情緒。

 

有了負面情緒,就找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,「都是因為你,我才生氣

 

當遇到人們有了負面情緒呢?批判他人的負面情緒、不接納他人負向情緒,或者被他人負面情緒控制。比如孩子哭鬧了,生氣了,大人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樣的情緒,有時便豢養了一個「小怪物」了。

 

好友語氣帶著憤怒,要發怒的孩子別發怒,這是以憤怒壓制憤怒,孩子會如何應對憤怒的情緒呢?

 

餐廳服務員遇到孩子哭鬧,拿了糖給孩子吃,以糖果弭平孩子的憤怒,那麼孩子要糖吃的時候,是不是哭鬧就行了?

 

奶奶遇到孫子生氣,便低聲下氣哄著,那麼孩子會怎麼運用情緒控制大人呢?

 

我回家時母親常向我抱怨父親,我樂得當聽眾,去接納她的情緒,這是這些年學習來的。然而應對自己與他人情緒,我在演講中常提,文字中要提便繁瑣了,要留待書中再詳細說明。

 

青少年的工作坊緣起亦是如此,和我晤談的一個大男生,從小被父親暴力籠罩,他總是縮在一旁。當他國中時,開始對這個暴力反擊,父親卻因此找了警察,警察訓誡他,要他懂得孝順。這個孩子長年被暴力壓制,卻又對自己的憤怒感到困惑,他告訴我,「再也不會有憤怒了。」

 

「那憤怒跑到哪兒呢?」我問他。

 

「就沒有了啊!」

 

我詢問他會不會有莫名的難過?

 

男孩說,「常常縮在角落哭泣。」

 

他還經常撕紙張,舉凡考卷、作業、畢業紀念冊都被他撕了。

 

這是我要舉辦青少年工作坊的緣起,我想帶著青少年,正視情緒,懂得對待情緒。

 

繼而我又想到,這個工作坊可以培訓社福伙伴,以及學校輔導人員。因此這個工作坊越來越有一個模樣,在我的心裡成長:以受過專業satir模式的小組導師為骨幹,上有兩位講師、督導帶領,並且有兩位資深的顧問,以一個團隊討論且陪伴青少年的方式,帶領青少年,也培訓輔導員,這個青少年工作坊便成形了。

 

我想要將青少年帶到一個處境,正如我帶父母到湖光山色的境遇裡,情緒有一個完整的發展,也懂得如何探索自己。當然,這只是工作坊其中一個目標而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