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教育雜文 (17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2005年7月以前,我在台灣的體制外學校任教七年,那是一所美麗的學校,為我的生命帶來重大改變。如今重新思索這一段生命歷程,影響我的不止是開放教育的觀念,還有山中歲月自然的陶養,讓閉塞的心靈開闊,讓浮動的內在養成深邃。

我在這所學校任教期間,和自然學校的伙伴們相遇,時間大約在2005年左右。自然學校的伙伴們,與過去走馬看花的參觀者不同,身影自在地錯落在學校裡,邀約教師座談,進入各科教室觀摩,和學校的孩子們互動,他們謙和的態度裡有一種樸實,專注地神情中有一種開放探索,對自然與生命有一種寧靜的尊重,那是一群人散發出來的氣質,凝聚成一致的文化氛圍,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因為這樣的機緣,清水邀請我擔任自然學校顧問,我雖然樂於參與,但汗顏的是,並不能提供什麼實質幫助。2006年11月,自校邀請我到香港,舉辦一系列座談與講座,讓我見識自校伙伴們辦學的執著,他們個個淡定堅毅,無懼香港艱困的教育環境,不斷奔走與聯絡,即使前景並不明確,也一往無前的奮進不懈。我在講座期間,聆聽香港家長面臨的教育問題,深深以為自然學校的興辦,在香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教育選項,也標誌著香港理念教育的新頁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前到香港參加2010年satir世界年會,這個數年一次的年會,集合了來自18個國家,600多位學習satir模式的人士,並邀請數位心理學領域的大師講座。來自各地與會者,在現場發表關於satir模式運用於各領域的心得,我也是其中呈現心得的一員。

10年前,我對心理學沒有好感,大概遇到很多自認為懂得「心理學」的人,一見面便利用心理分析的方式,對人貼標籤,引起我的距離,因為我來自單親家庭。但2000年時,我任教的體制外學校因為輔導需要,邀請輔導組教師參加John的課程介紹。沒想到我一旦投入,被John的溝通方式打動,迅速投入satir模式的專業課程,並在最初的兩年,每個月自台中至台南成大醫院,和成大醫院的精神科醫師與社工師定期演練,竟成為我教育的軸心。

在千樹成林作文班,我曾為過動症(AD/HD)、妥芮症( Tourette )、亞斯伯格( Asperger)開設專班,在作文領域融入了satir模式,引導這些孩子們,所獲得成效非常巨大,在網站上我的貼文中,有非常多的孩子是這一類的狀況,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引導,文學的發展與人際互動都有非常大的改變,文章甚至有跳躍性發展,這都歸功於satir模式的運用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白頭髮的老人這時候坐在松樹下面,用木鉗夾起一枚松果,朝被敲壞的樹幹裂紋嵌進去。突然森林深處傳來腳步聲,松針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報訊,白髮老人聽見了,回頭看見一個有疤的黑臉男,手裡拿著…」

2008年冬季,我在5年級的作文課講森林保護者的故事,為配合神秘的黑臉男出現,刻意壓低音調,放慢說話速度,讓孩子們更深入故事的核心。此時全班鴉雀無聲,既怕故事中的愛樹老人遭到不測,又怕遺漏故事的細節。

「老師!」泊英在故事的關鍵處叫我,他的音量常不知節制的放大,狂喜般的呼吼。「我知道了,那個黑臉的陌生人是鬼!」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2010
1月,一對來自台北的母子到協會,談自主學習的資源與風險。媽媽早白的華髮,顫抖的敘述,透露出她長期的焦慮與不安。她不能理解,為何孩子從小上資優班,考上明星高中之後,突然不想繼續體制學校的學習,要在家自主學習?

 

母親說著說著,流下淚來。孩子聆聽我們說話時,大半時間緊閉雙眼,緊鎖雙眉,偶爾向他問話,要等一分鐘以上才有回應,但大多時候,拋向他的語言彷彿沒入黑夜的大海,看不到回應。他下巴蓄著尚未整理的小鬍鬚,青春的臉龐,有一種早經滄桑的疲倦,顯示出不耐、沈思、厭惡等複雜的表情。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天師入學面談時,眼神透著閃爍的光芒,瞳孔偶爾狀似驚恐的放大,又突然渙散;時而沈默、時而滔滔的陳述著:單親家庭、14歲時,以六百元流浪花東一星期、因抗議老師不公,被學校記過、早嚮往開放教育的學校…。

天師三歲時父母離異,母親為愛苦留父親,還要背負經濟重擔。我想像一個孩子的孤單,對父親的印象,停留在:動粗、冷漠、疏離,一年回家幾次,只是向母親要錢,有時毆打母親。這些記憶,心中隱藏多少酸楚、憤怒?包裹多少複雜、模糊的渴望?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• Feb 19 Mon 2007 14:44
  • 晚慧



窗外傳來嬉鬧的聲音。透窗看去,午後的陽光透過樹林,篩出白花花的光跡,林蔭裡的溪流嘩啦嘩啦作響,孩子們在林子裡爬樹、抓迷藏。

「有空嗎?」敲門的是少年小方,神情落寞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在演講的場合,我常分享教育的例子,但也經常提醒自己與聽眾,我的經驗僅能做為參考,不能做為唯一的解答,否則常會卡住,收到反效果。

就如同,學院派的教育專家,容易被理論套牢,教育現場的教師,容易被經驗綁縛。因此,我;常提醒自己,面對小孩子的狀況,要以「好奇心」去探索,去參與他們的狀況,如此不會產生侷限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


讓我在另一個小孩身上,得到了另一種反省,提醒自己,千萬不能「固化」,不要用一種成功經驗,去對待所有的學生,發生在作文班。

芊芊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



不要以一種成功經驗,去對待所有的學生,其核心思考,在於每個孩子產生的狀況雖然相同,但原因卻各有不同。
在提到另一個例子之前,我想先寫我帶孩子算數學的經驗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




剛來作文班的孩子,常聽見他們說:「我寫不出來。」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




今日,終於撥空,將「千樹成林」的電話轉接辦好了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7) 人氣()

這半年,在台北的另類促進會開課,因而到一個社區,教孩子和寫作與文學課程,兩個月上下來,頗有感觸。

這個班級從小四到小六,九個學生。孩子的普遍狀態,是喜歡聽故事,看見他們專注的聆聽故事,參與故事的細節,當起了創作者,那是說故事的老師,最樂意見到的事。

這一群孩子之中,有幾個文筆相當突出,我意識到再多一些穿針引線的課程,他們的寫作將會非常可觀,尤其有的孩子語言細膩,特別敏銳,文字精鍊的程度,像在寫詩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