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莊都曾提過「無用」,兩者雖有差異,對我而言皆可相通。
我們對孩子充滿期待,期待孩子成長美好,期待孩子有更棒的發展,期待孩子擁有更多能力….。我相信孩子也是如此,期待自己更美好,期待自己更有價值….只是這些期待轉化為現實,多半落實在「有用」的策略。即使「有用」的策略,也會受到很多阻礙,那麼應該發展的不是策略,而是檢討初衷與本心。
我不相信有孩子想墮落,不相信有孩子想沒有價值,不相信有孩子不想成功。若是孩子表明自己自甘墮落,都有歷程性的原因,才會有這樣的應對姿態,那個應對姿態並不是「本然」,我通常透過對話帶孩子進入「本然」。
回到生命力的核心,那是教育裡最重要的一環,若能回到人的生命力,則孩子多半少出問題。因此我希望推廣對話,從對話中涵養生命力,從好奇中讓生命長大。
一直無法滿足大人期待的亮亮,哭著來求救了,亮亮已經挫敗太久了,不止沒辦法滿足父母期待、老師期待,也沒辦法滿足自己期待,亮亮就想結束自己了。我看著亮亮,只能給予接納與愛。
很多父母來求助,多半是要解決問題,解決孩子的問題。然而孩子應對世界的方式,多半來自於大人,大人的期待未被滿足,就會衍生出指責、討好、打岔與說理。這些無助於幫助孩子。
腦神科學的研究日深,便清楚孩子的處境,並非來自理性能解決,教養者應該給予非理性的滋養,亦即愛與接納。
愛是最好的解方,看似無助於現實,但卻是最大的「用」。只是成人不知道如何愛自己,不知道如何接納自己,因此當孩子未滿足期待,父母便受傷了,這樣的受傷不斷循環,直到有一方決定不受傷,能夠真正接納這一切,就能找到愛的方程式。愛只是一種簡單的元素,但是愛卻又這麼困難….。
愛與接納看似當下無用,但卻是真正的大用。只是我這樣談來,也無異於一種說理與期待,父母有時需要的也不是說理,也需要被真正接納與愛,因為這幾代的成長背景使然。
然而看著亮亮的經歷,我的確有一些操心,我操心亮亮的生命。世界不是只有一條路,但是我們常常想走上一條同樣的路,即使那一條路不適合….。
我不禁想起12年前,我寫《沒有圍牆的學校》時,有一股深深的感嘆:教育不是只有一條路,但是教育常使我們走上同一條路。12年過去了,這一句話重又上腦海,其實教育現場很多改變,各種翻轉教育出現,但是還需要更多的鬆動才行。
可能我也如亮亮一般,大學聯考考不上,工作沒著落,是那麼長久的在邊緣流浪,所以對於亮亮的處境有感….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