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高中的女孩來談話,顯得很不耐煩,想要拎起包包離開,這個狀況與我想的不同。
我總是希望談話的人,是自願來談話,而非被逼迫而來。顯然這個女孩,是被說服來談話,女孩倒也坦誠,直接說不願意來見我。
她將課椅翻轉,椅背橫在我與她之間,眉宇之間不時緊緊皺著,回應的語言也少,並不是很想搭理我。
我本也不願意見女孩,如此細細想來,我與女孩見面,彼此都有點兒勉強。女孩家人五個月前請我談話,但是我抽不出空了,拒絕女孩家人邀請,且女孩已經見心理師了。
但女孩家人與我已熟識,我突發一個想法,商請另一位夥伴晤談,我再看時間許可談話,可以與夥伴進行互動,彼此有所學習。
我與女孩談話時候,夥伴特地坐在一旁聆聽,所幸女孩並不排斥,他們已經進行好幾次對話了。
一開始的談話很僵硬,女孩因為吃藥,或者抗拒情緒,因此呵欠連連,順著對話的脈絡進來,女孩的眼淚突然來了,一來便不可收拾,女孩並不知眼淚為何?勉強給了我頭腦的解釋。我短暫在眼淚工作,接著在女孩的渴望處工作,因為女孩拒學/懼學?身體出了狀況,拿刀劃自己,吃東西嘔吐,對自己有很強的批判,我需要建立她的資源,在她的渴望處工作。
女孩一接觸自己的身體,眼淚就進來了。我邀請她覺知身體,眼淚就汨汨滑落,這孩子與自己很疏離,難怪會吃東西嘔吐,以刀子劃自己找感覺。當她陳述刀劃自己時,我問她感覺如何?她坦言那樣的感覺很舒服,這樣典型的狀況,我已經非常熟悉了。
這場對話共一小時10分鐘,女孩從沒有目標,到有清楚的目標。從不願意與我對話,到順利對話進展。從不願意碰觸感受,到逐漸碰觸、接納感受。
我與女孩的初次對話,是一個頗好的開始。
我的對話脈絡,不像以往的薩提爾模式,直接進入冰山的「感受」,而是以我日後的新框架,搭配冰山的探索,這是一個較易對話的方式。夥伴給我回饋,提及前面談話較僵,他的心跳甚快,隨著進入對話的節奏,他的心跳就和緩下來。且夥伴更清晰這個脈絡,他已經懂得這些方向,如今更能清晰理解了。
這個脈絡的發展,我放在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,書中也展現了甚多對話範例,更以聲音檔錄製,示範這樣的對話練習。
我以為這樣的對話,需要不斷練習,也需要不斷覺知自我,從體驗中覺察自己,改變自己,才有機會更深化。一如夥伴觀看我的對話,也就得到了深化的可能,給予我回饋與提問,我們彼此都會有成長。
如何才能深化此刻意練習?一般人除了工作坊,除了與我對話,無法在旁看我對話,因此新書的呈現方式,以紀實的對話方式,希望達到這樣的效果,讓人便於刻意練習。
貝曼跟了薩提爾女士18年,我在書中提及約翰‧貝曼一段歷史,那是他與提爾女士的初遇,貝曼當時正攻讀博士,第一次接觸薩提爾,他曾經這樣表述:「薩提爾留給我的第一印象,是在晤談中不斷向來訪者提問,就像是蘇格拉底的化身,不過那時我還沒有意識到,這些問題通常都聚焦在體驗層面。那時,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魔力,而不是她的技術和方法。」
蘇格拉底深信,人們可以在對話中找到經驗結構,沒有任何人被拋擲在漫無目的的隔絕狀態,這個結構特別是語言結構,也是人際關係結構。因此我發現新框架,與冰山搭配的方式,乃感覺正呼應蘇格拉底的信念…
而我與女孩的對話,我相信應該不少人經驗,尤其是學校老師,遇到不想談話的孩子,如何快速導入對話結構?進入關愛、接納且有目標的對話,也許很多人也想理解。況且目前學生狀況更多了,2017年7月,台灣衛生福利部公布,全國孩子心理健康的抽樣調查,這個研究總共採樣了一萬多名孩子:包含三年級、五年級、和七年級。調查結果顯示:將近三分之一的孩童,符合一些心理疾病陽性診斷。當我們遇到那麼多拒學/懼學的孩子,多動的孩子,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….,我乃以為自我覺知,開啟自我對話,以及與孩子對話,是一件重要的事。
我的新書資訊:
博客來:http://bit.ly/2iXFb81
親子天下Shopping:http://bit.ly/2hv6SEU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