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窗的陽光很動人,我喜歡光影的變化,從童年就養成的習慣。過去放假的時光,最能覺察光線、空氣與動靜,那既是一種緩慢、停頓,也是一種流逝感,我珍惜放假的時光。每處在放假的時光,感官放大、感知美好之餘,也感到時光從縫隙中的流動,但越到放假的尾聲,我內在的焦慮就越大,身處的美好就越小。
 

過去的日子,尤其是30歲以前,上班上課的日子,我無能感覺好日子、好時光。若剩兩個小時要上班了,晨光再怎麼美好動人,光影再怎麼美麗,對我都只是虛設,因為上班的無奈,帶給我一種焦慮感,掩蓋了所有的美好。
 

不知何時開始?放假對我仍舊美好,但工作也非常喜悅。以往在上課、上班的日子,感官不易放大,去感知當下的美,如今在每一個當下都可以了。
 

今天是沒有演講的日子,我留意光影與空氣,感覺與工作時同樣美好,舒緩中有停頓感。這也是我近幾年來,除了春假之外,唯一一天的週三空檔,週三總排滿了研習,今日是我刻意空下。近來我逐漸減少演講,雖然演講滿到明年中,出國行程排到2018年底了,我打算自2019年開始,縮減出國講座時間,我想更多時間放在其他事務。
 

晨光的日子舒舒緩緩,我正好校對新書,新書名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」,晨光中投射在書頁,我正校稿到個案的資源,一手拿著麵包嚼著,麵包口感太美好,彷彿將晨光都融入口腔,放緩咀嚼的速度,可以感覺麥香中釋放柴燒氣息,再咀嚼幾次麵包裡的其他味道開始細膩釋放
 

麵包是書麗自己做的,她昨天第三度來談話。書麗前兩次流了不少眼淚,每次結束都混亂著,那是頭腦離開慣性軌道的訊息。昨夜她提及自己內在舒緩了,應對家人、他人與自己,都比較放鬆了,雖然還是被影響,但已經改善多了。昨天我們談到敏感與不安。
 

書麗帶了自製麵包送我,話頭就提到不安與敏感,經常困擾著她的人際。
 

我問她如何看待敏感與不安?她幾近以深惡痛絕的神情談論。
 

「有為妳帶來好處嗎?」
 

書麗果決的搖頭,陳述自己如何受不安影響?對人群的恐懼?我之前已經聆聽了,再次聽她陳述。
 

敏感的人也有好處哪!時序來到深秋季節,我因此問書麗對季節敏銳嗎?會注意光影變化嗎?會注意一朵花的生長嗎?看待世界的眼光不同嗎?對空氣中的氣息敏銳嗎……
 

書麗都有這些特質哪!
 

我與她的對話,較仔細的辨別,她如何那麼獨特?書麗不斷否認著自己,否認著自己是個獨特的人。我詢問她生活細節,麵包如何製作出口感?茶如何煮出特色?如何能靜靜品味一個午後?
 

這些都是她告訴我的
 

不是敏銳的人,不會有這些特質。我根據她陳述的資源,回溯她兒時的成長,她回想一幕迷途的場景,當時的書麗僅有6歲,一個安然自在的女孩,被附近老人送回家中的貨車,坐在車上吃零食。家人不知道她已經在貨車,隨後這小女孩被爸爸找到,爸爸將小女孩扛在肩膀,在市集上逛花燈,彼時是元宵節前後啊!這是我第一次聽見她與父愛有關的連結。
 

我邀請她欣賞這個女孩,書麗從無法欣賞,到願意欣賞,我們在這兒停頓,來來回回提問著,我看見書麗逐漸鬆開,願意去欣賞這樣的自己。當我引導她欣賞時,她的肌肉僵硬著,手不安的捏著,眼淚不斷的滑落著。
 

渴望愛但害怕愛,因為不知道,自己是否值得被愛?
 


 

這一切都太陌生了,一個從來都不看自己,不覺得自己值得被看見的人,要如何體驗愛?
 

我更緩慢的帶領,讓她與自我連結,她一次一次的流淚,都是與自己相遇的過程。她的肌肉逐漸鬆軟下來,但心靈是空洞洞,我利用她六歲感覺的父愛,滋養她空洞的心靈,一點一點為她連結,直至最後她放鬆了,感覺到溫暖多了….
 

我在渴望處與資源處連結,總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。我告訴書麗,這只是個開始,未來還會在這裡繼續工作,我們有更安全的堡壘,去看不安與敏感帶來的負面影響了。
 

上週六我在台北講座,與羅志仲老師同台,志仲提到了內在焦慮,我藉此與志仲聊覺知,讓台下的觀眾明白,如何覺知、接納與靜心。我恰好帶出示範兩個步驟,當我們面對孩子焦慮,可以如何帶領正念?可以如何帶領對話,幫助孩子不被焦慮影響?
 

因為志仲很熟悉薩提爾模式,我們又彼此熟悉,因此他放心的讓我帶領,為台下的觀眾示範。當時我提及這個對話工作,正是體驗與轉化,但是體驗要帶長一點兒,避免體驗不足就要轉化,而轉化的工作也要長一點,避免將轉化列為照表操課,要觀察對話者的狀況,此狀況包括頭腦、身體與心靈。但是一般講座,或者工作坊的帶領,只能帶領最初級的示範,更深且更耐心的帶領體驗,往往因為時間因素,沒有太多機會呈現,在轉化的步驟更是如此。
 

志仲熟悉薩提爾模式,因此我簡短示範如何體驗?再簡短示範如何轉化?但是一般的狀況下,速度需要更緩慢更多。
 

昨天與書麗的對話,進行一個半小時資源整合,從頭腦、意識到進入資源體驗,我認為是很好的範例,可惜不是在工作坊場合,也不可能錄影講解,來說明為何體驗、轉化都需要時間?來解釋體驗與轉化的工作,該如何進行與評估?
 

書麗是豐富的,也是相當特別的,但是書麗只聚焦在負面的,未以全貌來看待自己,那就失去了豐富性。在痛苦裡體驗,再拉回資源裡體驗,連結她的生命力,我尚須經歷她頭腦的抗拒,一次又一次的「攻堅」,一次又一次溫暖的連結,這也是為她先建立溫暖的「浮島」,讓她在日後的對話中,懂得如何擺盪在美好與創傷,整合她的內在資源,意識自己並看見自己美好,才更有能量面對傷害。
 

傷害的背後都有資源,只是人們不知如何整合。
 

無論工作與否,晨光都是美好的,線條、光影、香氣、一盞茶都是美好的,這就是豐富性,我必須30歲以後,習得薩提爾模式之後,才能逐漸體會這樣的美好。
 

我校對完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」,口腔仍留有麵包的香氣,晨光雖然逝去了,但是正午陽光也有其美感。我知道書麗會看我的文章,這一篇文章特別感謝她餽贈的麵包,也為昨天資源整合紀錄,為書麗的獨特、美好獻上祝福…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