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近來講座之後,常有朋友有感,問我關於「感受」的問題,還有我的生命歷程。也許我說說自己的生命歷程,對他人有鼓勵的作用,因此打算以幾篇雜文陳述這段過程,以及我想表述的感受認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出版《麥田裡的老師》之後,我在教育的脈絡中,特別聚焦在感受,注意人的感受帶來的訊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15年前(1998年),我剛認識張瑤華、張天安與鄧月梅時,還未學習satir模式。我們幾個老師常聚在一起談話,談論的話題常從學生、學校,聊到自己身上。我這輩子從未如此聚焦談論自我,感到相當不自在。當時,眾人對我的看法:我是一個很「ㄐ一ㄥ」的人,又如同一隻縮在洞穴裡,孤單且受傷的野獸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如今想來,我的確是這樣的人。我有超越理性的部分,不輕易談論感受,甚至也不了解自己的感受,一旦觸及感受,必定擺出堅強的外表,鑿鑿的言詞,想繞過那些生命中不必要的「東西」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我從小便是矛盾的組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我是男性,家中排行老大,父親又是一路受盡苦難養成的超理智性格,不允許孩子感到感傷、難過、悲哀、沮喪。父親教導我的是堅強、勇敢、積極、努力、認真……,這些詞彙經常在我耳邊轉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偏偏我在生活中,是一個凡事都不出色的人:功課、外表、體育、遊戲…。我總是偷偷感到悲哀,或者活在巨大的幻想中,虛構自己的英雄事蹟。我估計這樣的情況,造就了我矛盾的性格,一面是強調理性,鞭策自己好好努力;一面是輕易感傷、輕易激動的性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我的成長經驗,便擺盪在這兩者之間。大概是這樣的狀況,我一頭栽入閱讀的世界,我可以從書中為理性、幻想、憤怒與感傷找到出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然而回到現實世界,這個以理性掛帥的思維脈絡,教導我忽略感受,或者逃避感受的慣性,讓我常覺得抑鬱,常覺得焦慮而浮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初期進入體制外學校,和這些老師對談,讓我感到冒險不安全。在全人的創辦人老鬍子開放作風的帶領下,給予我很大的空間,一次又一次縮回自己的世界,也一次又一次和這些人接觸。在學校的前兩年,我的頭腦、心靈、規條、認知,一次次的被衝撞,也因此漸次開啟了內在的某個缺口。他們顯然是我生命中的貴人,對我也有諸多包容,才能讓我近乎古怪的性格,能夠有機會發展出正向的樣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我還記得自己和張瑤華、張天安都吵過架。我曾一週不和張瑤華說話,即使瑤華不斷示好,我也冰冷地不想理會;我曾在法國和張天安大聲爭執,即使張天安前來和好,我也不想和他對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現在想來,我是個極難相處的人。我的內在不斷在頭腦和心靈的衝撞中,我其實和自己也處不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直到瑤華以大姊的身份,半強迫地讓我參加JOHN  BAMEN在台中舉辦的satir講座。那是JOHN  BAMEN第一次在台中舉辦講座,隨後也是JOHN  BAMEN第一次在台中,也是唯一的一次在台中舉辦專訓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在那之前,瑤華曾經分享她在satir模式的學習,我心裡偷偷評價著:真是瘋了,花了這麼多錢學這些東西,自己努力不就好了嗎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但是,當我參與了JOHN  BAMEN的講座,卻給予我極大的震撼。

那兩日的講座,不斷觸碰到心中的感傷,我想要抗拒也抗拒不了。只記得眼淚汨汨流出,擦了又落下,落下又偷偷擦乾,後來索性就讓淚流吧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當時張天安坐在我身邊,我真不想讓他看見我流淚的樣子,那真是太示弱,太無用,太尷尬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我顯然無法抗拒心中的感受,但我實在無法在人前流淚。如今想來,那一定不是瞬間豁出去,而是經歷了一個自我接納的過程。過去我發生類似的狀況,必定憤怒地離開現場,內在的憤怒與悲傷並存著。這個過程對我而言,很不容易:因為我是隻受傷的獸,我猜想我渴望「愛」,也害怕「愛」,我不願意接收眼淚帶來的訊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