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著於死亡的男孩A,又來了一次談話,內在暫時更穩定一些,離去時照例擁抱了兩次。男孩A是個資優生,然童年的情感連結空白,父母都愛孩子,但是男孩的情感空白,從未感受過真正的愛。
未體驗過愛的感覺,不代表沒有被愛,只是沒有體驗,過去父母重視成績,如今表現不再出色,就沒有了價值存活。
男孩遇到了挫折,也就不斷尋死且真去死,對一切都不在乎了。
我心疼男孩父母,也讚嘆男孩父母的改變,他們將童年缺失的關愛,盡其所能給予男孩愛,包括表達愛、擁抱、真誠的交流、談論電影與其他….,這不是一般人能做的,我太尊敬父母能這樣改變。
然而即使如此,男孩不在乎一切,這一切是無意義的,愛也同樣無意義,他不值得被愛也不想要愛,死亡是一個解脫與機會。然而男孩呈現的是矛盾的,他渴望擁抱,渴望被看見,但是他否認這一切,且他關閉了感受。
我選擇從他的思考進入,去連結他的渴望,讓他的生命力浮現,我檢視從上一週晤談,到這一週晤談之間,他的生活變化,他的思維細微轉變,透過這些來評估下一步。
然而我不能與他定期談話,這不是我的工作,我經常出國與忙於其他事。我邀請父母找固定心理師,而非每次靠近死亡才來談話。然而我也只能如此邀請,這是父母願意改變之後,也需搭配進行的行動,心理健康需要被重視,因為見心理師亦需要費用,若長期見心理師亦是負擔。
讓人的生命力湧現,可以如何推廣到生活裡?這是我近年致力的部分。男孩接觸一點兒生命力,暫時無死亡威脅,那只是個開始而已,在男孩思維的裂縫辯證,將愛、接納與關懷導入,這個工作雖然困難,但是男孩還願意。
上週我和另一少年B見面,B不只是生命力微弱,不想上學不想活動不想…,什麼都不想,思維上已經不願意談論,感受上已然放空,身體已經出現疾病了,但是單親媽媽很愛孩子呀?我不知道少年怎麼了?我所能瞭解的太少了,唯一能給予的只是愛,除了愛以外還能做什麼呢?媽媽帶少年見了醫生、精神科醫生與心理師,這些看來都應該持續,我邀請媽媽先放掉期待,那些關於能不能上學?能不能有前途?因為少年的身體衰弱,精神與活力都處於低檔,我只能專注的傳送接納與愛。
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接受愛。喪親的媽媽來求助,已經談話三次了,不能愛自己來自於童年應對,如今長大了也無能愛自己,不能夠愛自己,就在談話中接納她,讓她感受到接納與關懷,但是她很懷疑為何自己值得被關懷?我問她知道無條件的愛嗎?顯然她滿滿的困惑。
媽媽聞言很悲傷,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,就像陽光灑下來呀!自己卻不能夠愛自己?
我邀請她先接納自己的不能。
陽光無私的灑下來,照在人的身上,並未挑選任何人,這就是無條件的愛。
但是人也需要不逃避陽光,才能接收無條件的愛。當人在童年時期,不會逃避這些無條件的愛,否則不會長大成人,發生了什麼才讓人不願意有愛?這與童年成長經驗有關,然而當人長大了,人要為自己負責,不能當一個受害者,就需要為自己決定。當人願意站出來求助,來找人對話的時刻,那就是不逃避了。
這些課題常讓我深有體悟,當一個真誠的生命前來,打開神聖的內在,我往往也跟神聖連結,然而關於內在與愛,關於人成長的軌跡,的確每每讓我有很多思索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