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戈爾的《漂鳥集》韻味雋永,讓人咀嚼再三,回味良久。曾經是文藝青年的雪兒,經常吟詠:「樵夫的斧頭,問樹要斧柄,樹便給了他。」雪兒喜愛這首詩,覺得這是為人父母的最佳寫照,為了孩子,付出珍貴的青春,付出了一切。

雪兒愛孩子,每日接送孩子補習,買最時尚的手機、最營養的補品,暑假還送到外國遊學。孩子雖然乖巧,但是脾氣不好,動不動就生氣,也欠缺耐心。雪兒經常自嘲:「孩子是斧頭,父母是樹!」

但是這把斧頭將樹砍死了,怎麼辦?小雪被詩歌感染,精神存在一股昂揚,「那就是父母的宿命吧!」

雪兒的孩子出狀況了:拒絕去上學,勉強去學校卻不說話,疑為「選擇性緘默症」;在家裡面則情緒不穩定,脾氣常一發不可收拾。

雪兒終日沮喪,詩書無能解悶,見了人便搖頭嘆息。有人半安慰半調侃地拍拍她,「孩子是斧頭,父母是樹!這就是父母的宿命。」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珍‧奧斯汀在其名著《傲慢與偏見》的開頭寫道:「毫無疑問,每個鑽石王老五,都渴望有嬌妻相伴。」

我閱讀這部名著時,書中的「鑽石王老五」讓我想到的,不是上流階層展現的傲慢與尖銳,而是我曾帶過的孩子們。尤其那些妥瑞氏症、過動症或是不語症的孩子們,常被世俗的偏見綁縛,讓他們內心深埋孤單。

「小時」就是這樣的孩子,他並不傲慢,卻總是在行為或語言上挑釁別人。課堂上有他,老師便有得忙了:一會兒踢同學椅子,一會兒將橡皮擦當棒球;甚至將教室當摔跤場,想和同學打得你死我活。

小時沒有朋友,但我知道他和王老五渴望嬌妻一樣,渴望朋友。我從他孤單的眼神,挑釁同學的方式,還有下課時看同學玩耍的神情,便知道他想擁有朋友。鑽石王老五傲慢的態度下,擁有真誠的性情;小時調皮的態度下,也有純真的個性。小時嫉惡如仇,對故事中的壞人反應強烈;小時熱心助人,為同學尋找遺失的筆,絕不放棄;小時慈悲善良,見弱勢同學哭泣,他既憤怒又感傷……

但這些美好的特質,皆敵不過平時調皮的態度,讓眾人對他有偏見。更何況他患有口吃,一緊張起來期期艾艾不停,成了大家的笑柄,小時往往憤怒以對,人們對他的偏見更深了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有慣性,遇到常犯的錯誤,總是一犯再犯。因為我們已經將這些反應,制約成一種方程式,不自覺便會朝那些習慣前進。

 

當人們想要改善某些問題,卻又忽略自己有這些慣性,問題往往不會改善。比如知道罵粗話不好,但口頭禪已經養成,和別人聊著聊著,一句粗話又出口了,無論如何都改不掉。這種現象,通常是頭腦「知道」要改變,但其實並未真正「意識」到要改變。除非罵粗話的人,突然被自己心儀的人聽見,或者被長官嚴厲責駡,這人才真正「意識」到問題,做了改變。

 

孩子也是如此,他們往往「隱約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?或者「隱約」知道自己的問題,但是從未真正「意識」到問題,儘管大人們耳提面命,孩子依然沒有改變。因為大人常常創造出更多問題,而忽略了真正的問題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同學阿快在大陸工作,偶爾回台找老友相聚,除了工作之外便是聊聊孩子的教育。阿快曾語重心長地說:「教育呀!就是一場漫長而痛苦的等待。」

阿快有感而發,讓我想到哈金的小說《等待》,小說開頭讓人既發噱又無奈:「軍醫孔林每年夏天都要回農村老家,跟妻子淑玉商量一次離婚。」

阿快也有類似的狀況,但不是和妻子離婚,而是希望大兒子跟他到大陸讀書。他每次返台,孩子都猶豫不決,一會兒答應,到頭來又反悔了,類似的戲碼年年上演。

為什麼只帶老大到大陸呢?阿快有太多理由。最主要的理由,是老大沒耐性,容易發脾氣,孩子的媽媽常常抓狂,再這樣下去該怎麼辦?兒子一天天長大,個性卻愈來愈壞,若是孩子就近讓自己看著,又跟弟弟分開,個性也許就能轉變了。

老大脾氣如何壞呢?又如何沒耐性?我請阿快舉個例子。阿快的例子不勝枚舉,僅是想想便氣呼呼地說:「昨天要他去寫功課,他竟然對我大發脾氣,氣死我了。」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,對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在《伊莉莎白‧卡斯特洛》的開頭,感到耐人尋味,甚至有了共鳴:「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,顯然是:如何從我們的所在之處,去往遙遠的河岸。可是,我們連在什麼鬼地方都不清楚。」

小林對這個開頭最有感覺。小林的學生有很多狀況,不止學業落後,態度不好,自己卻無法有效幫助她。小林告訴我:「她應該更愛自己的,不要為了一些小挫折,情緒就跌到谷底,這樣絲毫不能解決問題呀!」

更糟糕的是,這個學生為了一件小事,不諒解小林,甚至對小林怒目相向。這件事讓身為老師的小林挫折不已,自己對孩子如此用心,到頭來竟不被諒解。小林不斷找孩子談話,無奈孩子就是不理會她,還擺出冷漠的表情,讓小林很受傷。

小林情緒複雜,陷入指責孩子與自責的漩渦,甚至失眠,她已經半年沒有安穩地睡過覺了。同事安慰她:「妳已經盡力了,不要再自責了,應該好好愛自己。」這句話多麼熟悉呀!和小林告訴孩子的話多相似呀?

小林受不了了,一度對著同事咆哮:「這些我都知道!我就是辦不到!我連自己在幹什麼都不知道!」小林發怒之後,又淚眼模糊地向同事道歉,再一次愧疚與自責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暑假過去大半,時光似流水,但我已無感嘆,也無過份感覺,心境似乎走向一個新的領域,我仍注視著內在的分毫變化。這個變化是從41我在曙光千樹發表新書時,起始於如女兒的學生辜筱茜送我的一份覺察,她告訴我內在能量太強了。我一週後去鄭州講座,鄭州相伴幫忙的薩提爾導師,康燕與劉洋也告訴我講座現場的覺察,繼之鄭州的貝曼‧薩提爾中心負責人送我一本李爾納著作,讓我轉趨專注於內在的變化,竟有絕佳的收穫。這一切都是在《麥田裡的老師》出版後才發生的。

 

《麥田裡的老師》已經出版五個月了,簡體字版也已於前天收到,恰好我9月份要到西安演講,剛好派得上用場。簡體字版的《麥田裡的老師》,印刷非常精美,編排相當精細。我心中對北京的侯亮先生深深感謝,正如同感謝寶瓶的朱亞君女士,讓我有幸能成為一位作家,讓我藉著出版著作整理教育心得,這是一份禮物。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

地點:許醫師自然診所附設健康中心(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421號)

 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美國著名的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,在其成名作《紫色》的開頭寫道:「除了上帝,你最好什麼都別說。」我相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,對這句話心有戚戚焉。

檢視個人成長歷程,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:「遇到某些人,什麼話都不想說,久而久之,已經習慣在某些場合閉嘴了。」阿成便是這樣的一位少年,因為他說什麼都不對,周遭的大人總這樣、總那樣的批評、要求,或者質問,即使偶有稱讚,也聽得出大人言不由衷,語帶壓迫感。

阿成來上作文課,很驚訝同學可以大膽發言,為幾個出人意表的回答笑得合不攏嘴。但我感覺到他的侷促與焦慮,尤其在寫作時,久久無法下筆。阿成的媽媽告訴我:「阿成缺乏思考的能力,是個沒有想法、沒有想像力的孩子。」

怎麼會呢?孩子沒有想法,家庭教育的養成也有責任。我請媽媽告訴我一些具體的事件。阿成媽立刻舉了例子:「前天全家去看一部電影,關於三個有超能力的青少年。我問他為何只有一個少年會失控?做出傷天害理的事?阿成想了好久竟然說,『因為那個少年的爸爸很暴力!所以……』你不覺得他很幼稚嗎?這跟他爸爸有什麼關係?」

阿成的答案幼稚嗎?我完全不覺得。我很好奇媽媽怎麼回應阿成?他媽媽對他說:「你沒看到他失控的原因,有好幾個關鍵點嗎……」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人談論現今環境時,常引用狄更斯《雙城記》的開篇名言:「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。」為各種脫序的亂象,找一個激勵人心的說法。

拿狄更斯這句話,檢視當今教育環境,真是再恰當不過了。國民教育普及、各級學校林立、教育資源充足……這是最好的時代;學生不受教、教師束手無策、升學制度混亂……這是最壞的年代。要怎麼看這個時代的教育呢?大多數人顯然多半聚焦「壞」的資訊,抱怨這些「壞」的現象。

學生根本不專心聽課,講話、瞌睡、做自己的事;學生不服管教、對老師嗆聲,教師無力可管。類似的劇碼,每隔一段時間就占據媒體版面,感嘆這個時代的教育如何能有希望?以前的教育有多美好……

「夠了!」我看到新聞時,常在心裡這樣喊,多說無益。

以前的老師只要說一,學生很少敢說二,教師的權威很大。現今的教師沒有權威,並非「學生」變了,而是「我們」都變了,「社會」都變了。因為我們也都敢於反抗權威,敢於批判總統,敢於質疑學者專家,學生耳濡目染,在社會的大缸子裡,自然感染這樣的文化。這樣的現象,並非恢復體罰,或者教師更嚴格就能解決問題,試問國家使用極權對待人民,就能讓人民順服嗎?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羅曼‧羅蘭在其名著《約翰‧克利斯朵夫》的開頭:「真正的光明 ,並不是沒有黑暗,只是不被黑暗給吞噬罷了。」常讓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思考:「一個健康的孩子,並不是沒有負向行為,只是大人不聚焦在孩子的負向行為罷了。」

我和小樹有約,為了他日益下滑的功課,他答應要完成每周的讀書進度。約定的時間到了,但小樹的電話卻沒人接聽,難道他忘了嗎?我心裡正納悶,將車子掉頭回家,便接到小樹媽媽的電話。

「我兒子今晚是不是和你有約?」小樹媽覺得沮喪,因為孩子忙著玩耍,說今晚沒有和我約。
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