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授薩提爾模式的導師約翰‧貝曼曾教導:「只要讓青少年感到被接納、有價值、自由、愛與被愛,便能跨越行為的問題。」
這句話成了我多年來的信仰,落實在教育工作上。於是我看待事情的方式改變了,不再聚焦表面外顯的問題,而是轉往內在探索,與青少年有了深刻的連結。
但是這樣的信念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困難。比如孩子抽菸、打架、沉迷電腦遊戲、功課下滑,甚至拒學,教師如何能不著眼表象問題?
我舉常見的案例說明……
阿光作文寫不出來,被帶來寫作班。父母向我訴苦:「阿光一直寫不出作文,老師要他大膽下筆,他都不敢寫……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