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義大學張淑媚老師提到,和學生晤談「欣賞自己」很困難,剛好我上週晤談一個孩子,經過當事者同意之後,我將逐字稿精簡了以後,放在FB上頭給阿媚老師參考。因為阿媚老師和我同去上了貝曼老師的課程,應該不難理解。
欣賞自己,是以渴望的連結為目標的晤談方式,讓與談者經驗自己內在的「渴望」,轉而讓自己擁有更多力量,而不是活在懊惱、鞭笞自我的悔恨中,那將無助於個人成長。但是我們接收到這個世界這麼多的鞭笞、責罵與批判,使得內在的力量很難運用。
這一篇僅是其中一次晤談的節錄,不是晤談的全貌,僅針對欣賞自我的部分,貼出來分享給與青少年工作的人們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
青少年時期,心裡常對自己說:「其實我不孤單,因為有孤單伴著…。」
孤單的感覺,很莫名的從童年便駐紮在心靈裡,10歲以前的我應該是幸福的,但怎麼會有孤單的感覺呢?那不單是印象中自己總是一個人而已,而是我印象中真有孤單的感受。
我記得這種孤單的感受沒有斷過,偶爾便會從體內流淌出來,緩緩的淹沒我,甚至吞噬我。直到20餘歲了,仍有強烈的孤單感受突然造訪,即使身在人群中,突然便被孤單的感覺攫住了,逐漸被淹沒了,逐漸被吞噬了…那是一種很奇特的感受,我常常會選擇離開人群,寂寞的讓自己品嚐著這份感覺。有時候我幾乎不與人說話,也不做任何事,只是大規模的感覺孤單而已,有時任由眼淚奔流。那種感覺有一種奇特的,豐富的轉換在其中,從意識到孤單的存在,感覺寂寞、受傷、痛苦與絕望,那樣的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受如波浪來襲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這是一個秋日的午後,窗戶透著濕潤的微風。我立在窗邊,羽毛一樣的細雨飄散在空中,路上幾株台灣欒樹變了顏色,這是我喜歡的靜謐時光,感官變得沈靜細膩。
一陣熟悉的間歇性哭嘯聲,穿透這個靜謐的午後,聲音的主人是5歲的男孩。小男孩尖銳的哭嘯聲經常出現,即使在靜謐的秋光中,男孩也對著奶奶咆哮尖叫,似乎為了某種期待未被滿足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經常對父母講座時,常常有人提問:「如何讓孩子離開電腦?」
這個議題,牽涉到整個環境,還有家庭的文化、規則與應對的姿態。我在講座現場,若有時間就會現場演練,如何和沈迷電腦的孩子溝通?
這個問題,對面對孩子會談的我而言,大部分都不困難,只有少部分的孩子,不容易被導引出來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在高鐵站遇見千樹成林家長,閒聊最近處境,聊及青少年工作坊,家長說我真是熱情。
其實我自認不熱情,個性上反而接近孤獨。從童年伊始,我便孤獨慣了,父親說我從小就是孤僻的小孩,鮮少和同伴玩在一起,第一次上幼兒園時,同學都在校園裡玩耍,獨獨我坐在幼兒園外的階梯上,沈默又孤單的一個人坐著。彼時我三歲,這一幕我是有印象的,當時就讀的是板橋立德幼稚園,第一天上課就被園長的女兒咬了手指,我大概既憤怒又委屈,不願意回到班級,經常一個人坐在階梯前發呆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昨夜整理電子書,看見一本閒書《有關品味》,作者「彼德‧梅爾」在書中寫了一段文字:「我記得有次去威尼斯一家豪華旅館作實況調查;那是家棒極了的旅館,還有一位同樣棒極了的大廚。我以為在這樣的地方,要對他們的餐點有絲毫不滿意,應是難如登天。但我錯了。坐在鄰桌正是四位衣冠華麗的人物,乃米蘭有錢老爺的代表。他們就不高興。白酒沒有冰到恰恰好合他們的標準。抬了抬一根手指頭,侍者卻沒有在三十秒內站到身邊來。哀哉!這世界是怎麼了?一頓晚餐從頭到尾,我都可以聽到喃喃抱怨的聲音,但抱怨的全都沒有道理。不管食物多美味,不管布置多華麗,就是有事情不太對勁。而且這種感覺--幾乎是事事懷疑,隨時等著掃興的事情發生--瀰漫在整個餐廳裏。」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雙十節假期,帶父母親到日月潭遊玩,兩位老人家沿途看到風景,聞到檳榔花的氣息,喜悅地讚嘆日子真好,風光明媚,景色宜人,走走逛逛,買了幾件小物。
兩人沒去過中台禪寺,回程因此繞道禪寺轉了一圈,兩人有點兒疲累又心滿意足返家了。老人家行動能力較弱了,若不開車載他們出門,他們鮮少離開市公車所及的區域,也不願意活動,窩在家裡久了,情緒的流通便小有阻礙,時有日常性的小抱怨。
開車遊湖看山光水色,心情也會開朗,情緒阻塞也會疏通。情緒是個奇妙的產物,人們通常追求正面的情緒,對負面的情緒避之唯恐不及。然而不想要負面情緒,是一種期待;負面情緒不健康,是一種觀點;但負面情緒是一種真實的產物;並非說自己沒有負面情緒,也就沒有情緒了。因此人們對負面情緒,避之唯恐不及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中秋之後,台中的空氣漂流著黑板樹的氣息,灌滿整個鼻腔,家附近的小公園也是。北台灣的水氣,漂流到台中絲絲細密,夾雜著黑板樹的氣息,不妨礙我外出活動,其實已經夜裡11點,我在這樣的秋夜裡快速行走,讓肢體活動。
為了維持感官的敏感,讓身體的能量活絡,一年前我常在夜裡慢跑,但即使是慢跑,我的膝蓋與腳踝都不甚適合,因此改為快步行走。肢體的開闔與韻律,我感覺如何運用身體與心靈的專注,容易具焦於存在感,使得這樣的活動體驗一種深切的獨立感受。
夜裡活動的人們不止我,在飄著雨絲的秋夜,也有稀疏的人們如我一樣活動,慢跑、散步與溜狗,他們在這樣寧靜的公園,一圈一圈的繞著,像個行星一般。我可以感覺微冷空氣進入肺腔,在身體運行一週的敏感,如彈奏在琴鍵上,發出不同的音階,身體有一種靈敏的感動,那是一種豐富且細膩的當下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昨日研讀張老師剛出版的《大象在屋裡:薩提爾模式家族治療實錄》,這是同一期的satir同儕釋見曄費心13個月翻譯而成,書中我看見諸多satir的學員盡力促成這本書,包括翻譯、繕寫與整理。
博客來的書介中寫著:「這套書分成兩冊,內容包括八個家庭、十次會談,學習基模是依據維琴尼亞.薩提爾家族治療的體驗性訓練工作坊,呈現瑪莉亞.葛莫利現場工作的內涵,以及如何多元運用薩提爾模式為家庭工作。」
Maria Gomori被satir同儕學員暱稱為「老太太」,今年94歲,其精神、專業與境界,是很多人的典範,她49歲才學習satir模式,堪稱集satir女士家族治療的大成,並且開發與整合了各種資源,形成她自身的治療風格。我不如同儕積極,僅僅見過老太太三次,都是在免費的場合中,今年11月她要來台灣,我排不出萬難,無法親臨她在台北的工作坊,但是見到此書,我也參與了她的工作坊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潭美颱風造訪台中時,大雨持續落得很久,房屋都滴滴答答漏水了。我開車去中興新村演講,停紅綠燈時,看見雨中騎摩托車的人們,我總想到自己騎車的歲月。
我22歲開始騎車,第一台車是弟弟送貨用的金勇125,手握離合器,腳需要打檔,萬一車子拋錨了,還得牽著百來公斤的車軀,沿街找尋機車修理店。我騎著這台金勇上山下海,曾經日行數百公里,後來被弟弟要回去送貨了。我才攢錢買了一台兜風50,接送我在學校與打工地方往返。
我騎機車,騎到41歲,已經開辦千樹成林了,還是維持騎機車生涯。直到颱風將我困住,又讓我飽嚐風吹雨打之苦,我才決定買一台10萬元的二手車。
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