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生存與存有議題,其實既生硬且無趣,因為在思維層次轉,一般人不會感興趣,也不會為此寫書談,且我也不適合談。
但是收到兩位朋友訊息,問我如何看冰山的底層,即是「自我、大我」的層次,但這些層次即是存有,存有的層次需體驗。若非擁有體驗性,則辯證枯燥乏味,也顯得無所助益。
一位朋友期望,能否以經典舉例?但我所學實在貧瘠,雖然以前就讀中文系,又跨到哲學系修課,但是我始終渾渾噩噩。
談生存與存有議題,其實既生硬且無趣,因為在思維層次轉,一般人不會感興趣,也不會為此寫書談,且我也不適合談。
但是收到兩位朋友訊息,問我如何看冰山的底層,即是「自我、大我」的層次,但這些層次即是存有,存有的層次需體驗。若非擁有體驗性,則辯證枯燥乏味,也顯得無所助益。
一位朋友期望,能否以經典舉例?但我所學實在貧瘠,雖然以前就讀中文系,又跨到哲學系修課,但是我始終渾渾噩噩。
稍早貼一文章,其中一段話:「為何沒有體驗存有呢?因為從小體驗的是生存。生存與存有是兩件事。」
有人弄不明白,詢問何謂「存有」?又何為「生存」?
這個話題並不討喜,少有人關注這議題。
好幾位陌生夥伴詢問,還有線上夥伴呈現,都是關於生命力問題。
生命力是冰山底層,渴望與自我層次。生命力若空虛,基礎就不穩固。
生命力的來源,來自生命的存有。既然是存有狀態,生命力為何匱乏?
曾經寫過一篇文章,這一次寫渴望,重新整理了放入。
最近幾次親子線上直播,我講了這個當年的故事。
「魔獸前傳--守望者傳」,少年結合了魔獸,還有麥田捕手,寫成的小說。遺憾的是,沒有捕手接住他。
端午節過去了。疫情期間放假,大部分人應無感,終歸待在家裡。
我不愛端午節。
春節有鞭炮與紅包,元宵節提燈籠,中秋節吃月餅,重要的是氣氛,那些日子的氣氛,值得讓人期待一年,大概都有團圓之意。
冰山是一幅圖像,浮在水面上的表象,是事件、語言與行為,是呈現出來「可見」的狀態。
這些狀態的呈現,是怎麼被啟動的呢?
比如孩子生命缺乏動力,成績一落千丈,終日沉迷網路,任憑責罵、說理,或者給予獎勵,孩子都固著於網路,這是怎麼回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