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演講休息的空檔,不少聽眾會來互動,我向來有問必答,這已經是多年的習慣。聽講者這麼熱情,我也樂意回應問題,若是我的時間與能量許可。

一位媽媽與教師,帶了一位「拒學」的女孩,希望我與孩子談話,我應允課後給十分鐘。原來女孩不是「拒學」,而是恐懼面對同儕,這是常見的狀況。一般而言,中學生「拒學」或「懼學」,來自課業與人際,若是家庭應對良好,則能減少類似情況,或者,在類似的情況中,減緩孩子的壓力。但一般家庭的關注,較常重視孩子是否回歸「正軌」,那意味著想解決孩子的問題,但未探索孩子問題的成因,而忽略了彼此的應對,亦難關注孩子內在,

女孩說出自己的擔心,關注家人而未說困難,心事深埋於心底,只能獨自面對憤怒、委屈與孤單,如此孩子內在常陷落。女孩怎麼會這樣呢?因為女孩不想成為家人負擔,女孩想成為堅強的人。

 

任誰都想成為堅強的人,但是通往堅強的道路,是願意看見且接納脆弱,由此才能擁有真實力量。女孩常照顧弱小,站出來為弱小同學,她卻成了被攻擊的對象,導致人際關係疏離。當女孩談到自己的脆弱,她無法接受那樣的自己,因而全身不停顫抖,她不要那樣的自己,只願意自己堅強,她越說身體就越顫抖,她討厭那樣的自己。

孩子的成長過程,需要培養對事物的洞見,意識自己的內在精神,那是從接納自己出發,才能整合自己與他人,那也是同理心的根源。因此同理心來自接納,尤其對自己的接納。因為不接納自己,便甚難培養出深層的同理,因為接納自己,正是同理一個這樣的自己,那是通往善良的入口。

所幸女孩非常善良,願意觸碰自己的恐懼,願意感覺顫抖的自己,雖然她實在並不習慣。看見女孩這樣的處境,媽媽變陷入深深的自責,此乃常見的現象,亦是母親需要被引導與同理之處。

對話以理解他人,理解自己為始,因此如何傾聽?如何表達自我?並透過好奇澄清與連結,可能窘異於過去習慣,會造成混亂與不安,但那就是成長的路。溫暖的女孩若能接納脆弱,大人要先予以接納,並非以道理或責備引導,才能將溫暖漸漸傳遞,亦能讓女孩給予自己溫暖,帶來溫暖的示範,內在的溫暖就能流動了,當擁有溫暖、有力的內在,那麼拒學就不是問題了。

前天我去講座,課間多人來提問,有四個家庭問拒學的孩子,並不止我談話的女孩。一場講座那麼多關於拒學的提問,還真是少見的狀況,可見孩子的內在需要被愛,亦需要大人示範引導,將內在運行的方程式重置,當然,在此之前,大人也要改變內在運行的方式,讓愛從內在流動起來,那是我所理解的,宇宙運行的動能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