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一開始讀《諾和我》,即被文本舒緩、帶一點兒憂傷的文字吸引。動人且細膩的敘述,不是那種呈現繁複的線條,或者鉅細靡遺的細節陳述,而是一種警敏且帶有內在流動的語言,透過13歲的跳級生眼光,才能有超齡的細膩與敏感。

我知道那是某些人共有的感受或經驗,在火車站看人來人往,看他們拖著的行李箱,想像著「他們」的人生,他們的世界;覺察到空氣的變化,感受疏離的氣息;看旗幟飄動,路燈的線條,聽踱步的聲音….。因為我曾經也是那樣的人,那彷彿是曾經孤單的孩子,常有的感覺與經歷。

於是我讀著讀著,就被某一處文字觸動了,我來回咀嚼那樣平凡不起眼的文字,為何會被觸動呢?接著朝內在探索,發現那是我曾有的經驗。我曾在紅磚牆腳下蹲著:看著腳踏車與小販來往;看著秋天梧桐葉飄零;看老兵在黑暗中叼著一點星紅的煙頭,在最後一點紅光之後,以拋物線墜落陰暗角落;看著螞蟻行進的方向,點頭或形成幾列縱隊;聞著相思樹辛香的氣息…….自我很小的時候。那種感覺,彷彿是在某個地方漂流,卻又關注著周遭的感官,有一種熟悉且疏離的感覺。

諾是一個遊民,有不健全的家庭,輾轉漂流在街頭。盧遇見了諾,盧藉由觀察與採訪,和諾建立了情感,一種難以言喻的不可分離感,最終盧邀請諾到家中一起居住。

盧的家庭功能看似健全,爸爸是個主管,是個愛家的人。但他們家渴望擁有第二個孩子,就這樣,第二個孩子泰不期然降臨了,卻又突然離世,從此媽媽窩在家裡,就像一個漂流的靈魂,疏離且孤單的存在自己的世界。

諾來了。被盧邀約來家裡住了,在徵得盧父親同意之後。

一如尋常讀者都能預測的結果,媽媽因此回到了失去泰以前的生活,有了生氣,逐漸不再神遊漂流。但盧卻開始發現,當諾來家中,盧也開始觸及到了孤單的情境,這是從盧媽媽和諾互動的身上得到的感受,因此盧有時候不和諾講話,維持一種尷尬的氣氛。

諾終於離開了,但諾的離開不是盧的意思,而是諾的生活擾亂了原本家庭,諾酗酒,生活不按正常牌理,在盧一家人遠行時,諾出事了。

盧和諾的故事並沒有結束,盧和班上好友盧卡斯商量,收容了諾,因為盧卡斯雙親離異,母親鮮少回家,父親在外國。故事的情節與軸線發展,並不太出人意料,諾仍然出了一連串的問題,最後諾不知到何處流浪了…

諾彷彿是每個人心靈裡的內在小孩,漂流著,渴望愛,似乎又恐懼愛,只有漂流了。從諾和盧,盧和盧卡斯,諾和男友,看見人們對愛的渴求,充滿想像與渴望,但諷刺的是,一旦靠近了,親密了,內在的某個傷口也被觸痛了。當他們尚未更頻繁接觸之前,都帶著某種渴盼,一旦靠近了,便發現了內在的變化。但這本書有意思的是,盧即使在家中看見諾和母親之間的互動,使得心靈的傷口痛了起來,卻也不曾離開諾而去,盧一直不斷不斷的拉著諾,拉著這個人們心靈裡傷痛且漂流的小孩,始終不離不棄,這是書裡面的給予的啟示或者寓意嗎?我不知道,只能等讀者探索。

書末有劉鳳芯教授的導讀,但關於「盧父盡是家庭霸權的立場,備顯冷酷絕情。」基本上我並不這樣看待,至少盧父接納了諾來家中居住,在盧卡斯樓下等待超過20分鐘,也未用更強暴的立場介入,因此對我而言,還不構成霸權的符碼,或者書中呈現的父親角色,要成為霸權的訊息還不夠強烈,還不到值得施加批判與作文章的地步。

但這單純看書的感想罷了,在這本書中,我最注意的是諾的漂流,每個人的漂流與傷口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