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半年,在台北的另類促進會開課,因而到一個社區,教孩子和寫作與文學課程,兩個月上下來,頗有感觸。

這個班級從小四到小六,九個學生。孩子的普遍狀態,是喜歡聽故事,看見他們專注的聆聽故事,參與故事的細節,當起了創作者,那是說故事的老師,最樂意見到的事。

這一群孩子之中,有幾個文筆相當突出,我意識到再多一些穿針引線的課程,他們的寫作將會非常可觀,尤其有的孩子語言細膩,特別敏銳,文字精鍊的程度,像在寫詩。

所以在第五次上課,我決定一改童話結構,而嘗試換一個方式。

首先:我講了一個蘇童的「拱豬」的故事,這是講一個暗戀的故事,這個故事,為了要埋伏、呼應下面要讓他們玩遊戲的一首跟戀愛有關的詩。

故事講完以後,為了暖身,我先發給孩子們一首簡單的詩,這首詩是大陸詩人海子所寫,編入大陸的中小學教科書之中。

海子是一個傳奇的詩人,在寫完下面這首詩的一個月後,於山海關臥軌自殺,再一個月,就是天安門事變。

海子的原詩如下:

【面朝大海, 春暖花開】   
從明天起, 做一個幸福的人
餵馬, 劈柴, 周遊世界
從明天起, 關心糧食和蔬菜
我有一所房子, 面朝大海, 春暖花開

從明天起, 和每一個親人通信
告訴他們我的幸福
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
我將告訴每一個人

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
陌生人, 我也為你祝福

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
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
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
而我只願面朝大海, 春暖花開

先讓孩子們陳述感覺,一時之間,歡樂、希望、絕望,各種感覺都來了。
再來,和孩子聊到感覺的由來?譬如,為何是歡樂?
孩子們說:因為要做一個幸福的人。
因為面朝大海,春暖花開,很棒的感覺。
因為願你終成眷屬,獲得幸福。
……

大家七嘴八舌的陳述了為何是歡樂的感覺。

我也覺得很好玩,便開始和孩子們對談,譬如,對於說感覺歡樂的孩子,為何是:「明天才幸福?」而不是「今天就幸福?」

孩子們有的已經覺察歡樂的詩,只是表象了。也有的孩子,想像力豐富,說作者才剛出獄,所以今天不快樂,明天才開始幸福。

我得到這個答案,當然哈哈大笑,拍案叫絕,除了和他們插入出獄可能之外,也問:「為何作者沒在詩裡給訊息,而你就能瞭解?」

孩子的想像,自然會亂七八糟奔放,我以為很好。

但同時也一直扣緊他們「歡樂」的感覺,為何都是祝別人幸福?
為何不是說自己很幸福?
為何要從明天起才關心糧食和蔬菜?而不是今天?
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了?什麼樣的狀況下,你會有從明天起的想法?

孩子說:從明天起,開始用功。從明天起,開始聽話。
那背後的意義是什麼呢?背後的意義是,今天不用功,今天先不聽話吧!…
再一一討論大家的各種感覺。
如此一來,這首詩歌帶著絕望的感覺很濃厚了,最後的表決裡,已經沒有人說這首詩是歡樂了。

接著,我講述這首詩的時代背景,作者的生平,做為參考。

其實,孩子都是出生於天安門事變以後,壓根兒不知道這件大事,可惜這一堂是寫作課,而不是文學課程,若是文學課程,就可以著墨多一點,放一些史料或幻燈片,做更多的討論。

以前在全人上這首詩時,全人的孩子,對這首詩的感覺很兩極,一則是歡樂與希望,一則是悲哀與絕望。此時,我便在裡面穿針引線,讓他們兩方為自己的感覺辯護,因為「詩無達詁」,唯有透過辯證,詩才會深刻的感觸。

彼時,我記得討論到最後,有人進入這首詩的內裡,感受到悲傷,在討論的過程裡落淚了。這首詩,也因此被他們讀進了心中。

不過,饒是如此,我會說自己對詩的看法,但對詩要傳達的準確意見,持比較保留的態度。
對於一些要求標準答案的學生而言,我的說法並不能完全滿足他們,但對於摸索詩歌的孩子,我認為這樣比較妥當。

「標準答案」,我今天這一篇札記,其實是因為「標準答案」而來。

接著,我進行了一組重組的遊戲,將十個孩子分為三組,把鄭愁予的詩歌組合起來,並且給予命題。最趨近答案的一組,我送他們三本新書。

在玩這個遊戲之前,我先概略講了李商隱的「無題」:相見時難…
因為古詩的東風意象,以及鄭愁予詩的等待的感情都有相近之處。
之後,講解了詩中的生字、語意,遊戲開始了:
題目:【 】 作者 :鄭愁予
(第一句)我打江南走過
(2)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
(3)我不是歸人,是個過客...
(4)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
(5)跫音不響,三月的春帷不揭
(6)東風不來,三月的柳絮不飛
(7)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
(8)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...
(9)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

結果,孩子們拿到這首詩,沒有幾個有頭緒,因為太難了。
以往,我在全人給同年齡的孩子玩時,大概是長期浸潤之故,並不難,但顯然對這群很少接觸現代詩的孩子而言,太難了,他們僅玩過一次現代詩的語言遊戲。念及此,想到這是自己的失算,以後定要拿更簡單的詩句。
孩子迅速排好了順序,問我對否?
我頻頻搖頭,他們頻頻更改順序。
我意識到這樣很奇怪,便要他們多交流意見,為何排序要如此,一方面給更多的訊息,於是我除了第一句給出來之外,二三四句以及第九句的答案都先給了,並且將詩的精神,大意都講述一遍(原本是要他們重組完之後,到講台前講排敘好的大意。)
因為這首詩的安排,帶有攝影機的鏡頭,從遠處一直到近處的安排,我也將「電影」構圖語意像告訴同學。

同學得了這麼多訊息,顯然興致高了許多,也有了頭緒。但是,他們仍舊頻頻來問「標準答案」。即使我邀請他們多討論,並且親自去每一組討論,問他們意見,他們仍舊最關切自己的答案「正確」與否?
我一點都不在乎答案準確與否,因為他們辯證的過程,便會參與很多學習,思索很多意象。
但我以為他們求答案,是很正常的事,一則以往的學校教育,讓他們學會球出標準答案了事,二則有新書做為獎品,標準答案做為獎勵,顯然會讓他們有如此的目標。
但是,這是一次很有趣的經驗,有助於以後我對這一班,在設計課程上需注意的事項。
因為家長未參與課堂,要寫教學日誌給家長,便隨手寫下札記,當成日誌張貼。但對於教程難易度的設計,以及孩子如何參與文本,而不求標準答案,也讓我更多思索,要如何才能更趨近我理想的目標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