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靈,越走越輕盈

走路,是一種細膩且豐富的行動。在西方,走路擁有豐富的歷史,經常被傳神的描述著:居住湖濱的梭羅,每天走路六公里,行經的土地和情感密切融合;英國詩人華茲華斯,徒步旅行,和流浪漢談話,以詩歌詠讚田園;法國的盧梭,講得更絕:「只有走路才在思考。」

為何走路如此被推崇?古人甚至說:「行萬里路,勝讀萬卷書。」

走路旅行,比其他方式更容易發生「去執」(self-detachment)的美學體驗。因為身體節奏的律動,漫遊在異地,視野緩慢流動,心靈容易被滌淨,用新的感官接觸世界,異於以往的印象,對地理環境、內在自我及隨處邂逅的人物,產生獨異的感受,產生新意義。讀《跟我一起走》,便可印證。無怪乎有人將走路,視為一種儀式,一種探索自我與外界的方式。

《跟我一起走》一書,詩般的細膩文字,行走般的節奏,讀完也浪遊了一遍台灣,是台灣難得一見的走路文學。

走路旅行,看起來簡單,想起來卻複雜。要從哪裡開始?帶什麼東西?睡在何處?但實際去做,卻是想起來複雜,做起來簡單。作者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,去走就對了,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,而美麗與感動就在其中。

作者每日走八小時,一小時四公里,從城市走入鄉村,從呼嘯而過的車陣到人情親切的行路人,也從現實切入過去的回憶。書中,很清楚的看見他和環境聯繫的軌跡,重新貼合對台灣的印象,喚起重重鄉愁。

在旅次之中,作者遇到的老人、受傷的孩子、異地打工的俄羅斯美女、旅店老闆、繞境媽祖、外籍女工、大陸漁工、賣檳榔的小販,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尋常人物。但透過作者之眼,走路過後的深刻心靈,讓我們重新經驗熟悉的人事,才發現我們對名詞有多少刻板印象?有多少「執」存在。閱讀的過程中,讀者無形也經歷了「去執」的過程,彷彿真的跟隨作者一起,順著他走路的節奏,行走台灣,找到一些深刻美麗的東西,也就不難體會作者所說:「身體越走越重,心靈卻越來越輕」。

近日,民間團體推動「千里步道」計畫的同時,《跟我一起走》一書,也以走路文學呼應,真實體驗台灣,喚起對環境的關切,無疑具有另一番意義。




新書訊息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327733

寶瓶文化出版
漫遊、思考、寫作——一個作家在路上
『我們還會再見嗎?在路上,在同一條路上,在分歧的路上,我們,如果我們,有幸在路上相遇,你不認得我,我也不知你,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們在陌生的路上遇見,分一杯水吧,這個人,那個人。謝謝你跟我一起走。』
微近中年,「On the road」不再是敲擊體制、控訴僵化的行動,而是自我不斷的反詰、思考,有時甚至是遺忘……遺忘常軌社會下的種種規矩、桎梏、紊亂與謊言。只剩下行走,走在無邊際而溫柔的原鄉之中。
突如其來的一個念頭,讓作家蔡逸君開始用自己的「腳」行走台灣。本書是蔡逸君變身走路人之後的私手記,詩化文字流暢的呼喚讀者,與他的魂靈漫遊台灣、同悲同喜。
本書特色
●台灣獎額最高之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組頭獎得主!!
●曾獲獲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、中央日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第一名、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等獎項。
●作者跨足寫作、劇場等不同領域,為一多棲之創作人
●在蔡逸君的筆下,我們發現,行走不是時間的虛擲,而是親近土地,內躬自省的最好方式。
作者簡介
蔡逸君
一九六六年出生於彰化小農村。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後,當過電影場記、副導演與編劇。三十歲開始文學創作,曾獲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、中央日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第一名、聯合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,出版有小說《童顏》、《笑彈秘笈》、《鯨少年》、《我城》。
二○○四年離開《聯合文學》編輯工作,專心做兩件事,走路與寫字,作品見每週一聯合報「幸福紀念日」、野葡萄雜誌「跟我一起走」專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