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是我學習的主要途徑。從我自大學畢業,研究所又屢試不第,我便徹底脫離學生身份,但是我的主要學習似乎才正展開:教育、心理、藝術、美學與文學。31歲左右上山教書,因為無基本課綱與教學進度,又要思考如何吸引孩子進教室,所以苦思多種授課方法,也閱讀諸多教育心理學的書,更與孩子一同讀書。
猶記得某年期初,我挑選3本小說,要求3個年齡層的孩子閱讀,期末共同討論。那所開放式學校的孩子反彈了,問我為何不能自己挑選?而是由我這個教師挑選?
我深思了他們的提問,最後決定我挑選一本,全班共同閱讀,他們各自挑選一本,與我討論過後的文學著作,我也陪著他們一對一閱讀。那一個學期我可忙壞了,除了身為教師的例行公事,我每天埋首書堆,一個學期閱讀了30餘本書,威廉高登的蒼蠅王,微物之神,少年小樹之歌,褚威格短篇小說,七等生的著作,夏目漱石的我是貓,還有尼采……,都是那一段時間閱讀,我每讀一本書都要記錄,還要設法提問有意義的問話,我再花兩個小時時間,與每位孩子對談,算一算光對話就超過60多個小時。
當時網路並不盛行,都是電話撥接上網,我使用網路甚少,所以無法以瀏覽的方式,看網路的心得報告,偷懶不讀書。
我很感謝童年就養成閱讀的習慣,也很感謝閱讀時懂得掌握重點,並且不斷在腦中思索與運用,這與那學期同孩子一起閱讀討論有關。因此我常擔任年度書籍評審時,可以迅速掌握書籍的重點,與我自己的思索,並且懂得表達。
我脫離了學生身份,閱讀卻一直存在。即使是我就讀大學時,我也從閱讀獲得甚多,因此閱讀是我終身學習重要的一環,這也是我們期望孩子能一直持續維繫下去的。
然而生逢這個時代,孩子被3C產品介入太多,他們的閱讀質量與效用被稀釋了。其實不僅3C產品,我發現坊間甚多書籍,對我而言都並不有益,有些是老調或簡單的故事,有些是我不需要的資訊,也有些是囉唆且乏味的觀念,因此篩選閱讀的書籍,決定要不要好好讀下去,是否要讀個3遍?「開卷有益」是對的,因為再差勁的書,也是會引起我的思索,但是「多少益處?」是我考量的重點。還有的書是正面效益過低,比如前一陣子有人送我兩本靈性書,對我而言是暨乏味又讓我充滿困惑,甚至是偽學問或偽道學?我便選擇不浪費時間了。
也因此之故,我推掉了所有文學獎的評審,留更多時間給自己喜歡的閱讀。
端午假期,我閱讀了幾本書,有很深的感想,是應對著網路而來的。除了打字寫作之外,我對3C的依賴甚少,但這一次的閱讀經驗,我發現3C產品真是好使用,若有機會我應該帶著孩子一起參與。
端午連假,我閱讀了3本書,其中《身體不說謊》是因為出版社找我推薦,我閱讀了3分之1便擱下了,但對我整合薩提爾模式相當有用,我前一陣子帶戒煙,便是整合了這本書,以及《習慣的力量》,經過數次歸納整合得出的方法,在實際帶領過後,有更深的體會。
我閱讀村上春樹與小澤征爾的對話,讓我收穫滿滿,原因是3C的介入。
以往閱讀書籍,若牽涉到音樂,我便只能略過,或者想像那情境,或者有機會找來聆聽。但是音樂很昂貴,不大可能為每一本書提到的音樂花錢,尤其是以前喜歡民謠、搖滾與另類音樂,看的書不少牽涉到音樂,然而3C的好處正是如此,隨時可以搜尋比對。
比如我讀到歐普拉提及一位歌手,為靈性導師的讚頌,我立刻在youtobe搜尋聆聽,便更多體會作者的感受。
我邊看村上與小澤征爾,從youtobe叫出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,一邊聆賞,一邊體會村上和小澤征爾的對話,他們提到西班牙交響曲,我便聆聽西班牙交響曲,他們提到顧爾德,我便聆聽顧爾德,提到歌劇,我便找出女主唱的歌劇。這其中我收穫最大的就是馬勒,我以往不喜歡馬勒,家中馬勒的大地之歌,聽了數次都不是很入魂,直到這一次我反覆聆聽第一號、三號、五號、七號,再聆聽馬勒,那種感覺不一樣了,我喜歡馬勒的音樂了,這真是奇妙的經驗。村上這本書並非導聆,而是隨筆,我跟隨著他們的意見,播放著這些曲目,甚至書中提到的森進一,爵士歌手,我都一一聆聽了,真是美好的閱讀經驗。
以致於我在閱讀《音樂大歷史》時,能夠穿梭聆聽的音樂更自由了。
上週我作文課上顏色,我講了奇士勞斯基的「藍」,現場還播放了一段音樂,3C產品上課是非常好用的,若是很正確的導入了閱讀之中,那真是一件相當美好的事呀!那讓一個無須進入學校,不用太多設備,就更能讓學習活化的好方法。
不過,我現在去考研究所,也許還是考不上吧?我的考運不好,或者我很懷疑自己難道愚笨於考試嗎?有一次去考成大藝術所,我的筆試過關了就剩下口試了,沒想到我還是被刷下來了,看來我還是任命的當個業餘的學生吧!而3C產品,給了我更多學習的好處哩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