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清理家中書信,發現一包紅紙,打開見一張宣紙上繪著墨色花草,上頭寫著:「墟軒矢花  滿星螢。」 




外頭的紅紙包裝,浮貼著手寫的「迷蝶」。

 

我記得這包裝,1992年渡邊雪羽學姐送我的,我們僅有數面之緣。她是日本來台求學的中文博士班學姐,20年前請我為她打一份逐字稿,逐字稿完成,學姐送上不薄的金額謝禮,並附上一份用心的包裝。

 渡邊學姐有日本人傳統的禮數,溫潤的情感,傳遞生活的情趣。




 

這使我興起感嘆。

 

這一週作文課程,和環保的主題有關。十餘歲的孩子,如何感受環境的變遷?如何理解環保是個什麼議題?

 

在十餘分鐘的討論與對話裡,大部分的孩子的確不知道如何環保?或者為何環保?即使知道環保概念,對於二氧化碳對生態的影響,幾乎不太說得清楚。除了能回答我資源回收,節能省碳之類的概念,再往後推導這些觀念的由來,幾乎鮮少學生能回答。但孩子們對於亞瑪遜森林每分鐘的萎縮有感覺,對於我後來播放的美麗自然音樂,也有較深入的感覺。

 

我邀請孩子們從體驗環境的美好出發,詢問孩子,是否聞過森林裡的清新空氣,填充胸膛的感動?是否在寧靜的所在,傾聽蟲鳴鳥叫的愉悅?是否感受山裡雲霧瀰漫與肌膚相親的美麗?是否觀察或品嚐田野間的莓果?

 

很遺憾的是,比例少得可憐,100為孩子,不到5位有這樣的美感經驗。連呼吸森林裡空氣的美好經驗都沒有?我誇張的問著,自然認為這不可能!但孩子竟然搖搖頭。

 

我曾經在一小片樹林感受到樹的呼吸,5月的相思樹辛香、黃橙螢的閃爍、6月木棉的火紅、7月檳榔花的勁昂氣息、8月高山的清新空氣、9月的山窗螢。我還在清境往武嶺的高山,撿拾甘美的玉山懸鉤子,感受山的線條與雲霧降到身邊的美感。

 

孩子也去過森林,也到過清境、武嶺,但大部分的孩子沒有這樣的覺知。

 

也許我太過於苛求。

 

但是我以為對美的覺知,始於外在環境的覺察,才更有機會從外而內發展更內在的美感經驗,能真正駐紮在當下。因此帶領孩子親近自然,是重要的一件事,但是如何以更深更緩的引導,讓孩子有機會寧靜的品嚐當下的環境?也是大人的課題。

 

渡邊雪羽學姐20年前送我的小禮物,對我而言,充滿著一種美,這樣的美感經驗,並非無端而來,也並非獨獨被包裹的禮教。我以為這是從生活中的細節,發展出來一種美感思維與經驗。我越來越有這樣的思維,一個孩子真正能發展出美好的人格,對事物的珍惜,對人事的同理,心靈能有更豐盛的創造,內在能有更安靜的覺察,美感經驗的進入是很重要的關鍵,我也將這些規類為情感教育的一部份。

 

因此當今早我接到一位母親來電,詢問作文班的訊息,當我得知小學3年級的孩子,每天補習英、數、作文與其他才藝,我心裡便隱隱作痛而勸退她了。對我而言,生活中的留白,美感思維與經驗的進入,並非從填滿孩子的時間而來,我也不認為補習的孩子會更有成就與競爭力,雖然我也是一個補習班的業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