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除了去新加坡之外,好久未演講閱讀。此番分享閱讀,示範「閱讀深動力」一書,以實際的閱讀帶領,分享一點兒自己的經驗。
 

我分享了一則故事討論,一則紙本討論的閱讀帶領。
 

本地的教師回饋,我主講閱讀的狀態,和主講薩提爾模式不同,大抵講薩提爾時較冷靜,談閱讀時動活潑。我自己沒有意識差異,大概在帶領討論與說故事時,我很投入且參與其中。
 

原本不想帶領紙本閱讀,未料本地老師熱情,晚飯時間分享了學思達、MAPS、閱讀素養、溫美玉、佐藤學帶領提問與討論的差異,並且問我對這些老師帶領閱讀的看法,我一點兒看法都沒有。但本地兩位教師晚餐時,熱情跟我分享心得,這些討論文本、提問設計的差異,我都覺得挺有意思,這些都是台灣開發出來的學習方法,我提問了很多好奇,問了本地兩位老師,瞭解了本地老師看法,也瞭解了這些學習法的差異。我有一股玩心被挑起來,臨時決定不講閱讀的體驗提問,改為帶領紙本討論,與教師交流一下心得。
 

本地教師問我傾向哪一種方法?我發現自己只是好奇的帶領者,沒有傾向哪一種方式。原先想自己並不專注投入閱讀、提問與討論,回頭細想自己面對薩提爾,似乎也是如此的性格。我發現談薩提爾者眾,但是眾人雖然師出同門,都出自兩位老師教授,但是落入了每一個人手上,詮釋與運用的方式都有差異,我雖然有自己的詮釋,也有自己的運用方式,但不太執著誰的才是對的?我乃覺得自己不適合當一個護「法」者。
 

最近我在寫少年小說,內容蘊含奇幻與武功,不禁設想自己,若那個師父傳法給我?到了我手上一定不純正,甚至不會去捍衛「法」,「正法」可能就失傳了,我大概是個糟糕的傳人。
 

這也許與「閱讀」有關,在日新月異的年代,資訊大量湧入,新的觀念與新的知識出現,在大量閱讀諸經典之後,無論在薩提爾與閱讀帶領,摻雜了太多新的元素,使得面貌不斷改變。
 

我回想當初發展閱讀,乃在於想讓孩子喜歡閱讀,能進入深刻思考,能體驗文學與生命的美,因此不斷嘗試探索,發展成如今的面貌,如今觀之只是小道。各家帶領學習方法者,如何才能更深刻思考?能更發展成一套系統,建構出更良好的方式,乃有理想者使然,我似乎只能學習,但覺得初衷正確即可,無遠見發展脈絡。
 

我想起過去在山中教書,欲帶領孩子閱讀,選了經典文本共讀,孩子抗議為何經典是我選擇?而不是他們選擇?我只好從善如流,我挑一本經典全班共讀,每個人再挑一本書,我與孩子共讀再一對一討論,一學期我得閱讀30幾本文學書,那是一段美好的記憶,不知道這些孩子如今還閱讀否?
 

寒假來臨前專家多半呼籲,長的假期來臨,就是孩子學習最落後的時刻,因為孩子未持續學習,這個概念是我好幾年前,從葛拉威爾的書讀到,今年寒假又有不少人呼籲。我此刻談及閱讀,又有新的體會,乃覺寒暑假不是學習大量落後時刻,而是大學畢業之後吧!當閱讀習慣或學習習慣未被建立,脫離學生身份之後,可能才是學習最大停滯期。
 

自大學畢業之後,這20多年來,我每年平均應閱讀100本書以上,近年又有影音學習加入,應是資質魯頓的我最好的學習方式,這點應拜自小建立閱讀與學習習慣所致。
 

今天帶領故事討論,又帶領川端康成短篇小說,100多位教師很熱情參與,感覺教師都像小朋友可愛,教師們都是想學習如何帶領閱讀,可惜我沒有嚴謹的方法,只能帶領教師們玩玩,讓帶領閱讀示範的我,感到十分過癮,特此為記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