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

結束三天了的「閱讀工作坊」,我融入了薩提爾模式,將帶領閱讀的方向,與薩提爾模式結合,這也是2010年之後,我在香港呈現「薩提爾模式的閱讀與寫作」之後,有意識地發展方向。
 

 

經歷了數年之久,從今年年初開始,我意識到在教育中,更貼近眾人的脈絡,應將聚焦於「對話」呈現,因而以對話為內涵,導入了提問、探索、討論、停頓與體驗性,並且以此進入閱讀推廣,讓閱讀的內涵更深入,可以從簡單的文本如漫畫,也可以導入班級課程的提問,更可融入一般性的對話。
 

 

這使得我以往導入班級經營,除了以建構班級文化為目標,進入了更深層次的內涵,比如當孩子說:「上課很無聊。」、「我不想聽課。」教師如何面對那麼基礎的對話,而能真正帶領孩子進入問題核心。
 

 

就像孩子詢問:「為何要讀書?」、「為何要活著?」我們如何帶入對話?進而帶入更深的討論,此討論非只是概念的層次,而能進入內在層次。
 

 

若是熟悉這樣的對話,導入課程教材、導入閱讀、導入公眾討論,都有了深刻寬廣的可能。
 

 

這一次三天研習時間,因為太短暫了,我僅能約略說明進入對話與討論的初階認識,示範了如何導引小學生閱讀川端康成、顏森等諾貝爾文學獎作品,並且實際示範操作,也讓教師示範如何進行討論。
 

 

薩提爾模式是一種成長模式,也是體驗性模式。
 

 

因此工作坊帶入了體驗性,這樣的閱讀推展經驗,也許對甚多教師都很新鮮,當然也有很多衝擊吧!
 

 

前些時日我曾紀錄,來求助的兩位朋友,聽到「允許」兩個字,便陷入深深的身體顫抖。
 

 

我想文字是有力量的,這是為何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、「哈里路亞」、「對不起、謝謝你、….」,或者咒語帶來心靈的寧靜,都具有相關的性質。
 

 

因此閱讀中的停頓,帶領閱讀者創造的停頓,在體驗性上去經驗與討論,我視為是深化閱讀的一個脈絡。



 

工作坊尾聲之際,幾位教師分享這幾天澄澈的心靈狀態,並且擔心三天之後,心靈與生活是否又回到慣性軌道?我回以「三天的澄澈與寧靜也是美好的。」這表示我們擁有這樣的資源,擁有獲取寧靜澄澈的能力。列文博士在著作中,提及為創傷案主建立「浮島」,這與薩提爾模式的資源彷彿,當我們意識到擁有寧靜與美好的「浮島」,正是覺察與改變的一部份。

 

也因此我想為「對話」整理出脈絡,從分享性的對話,說故事的對話,討論的對話,進入薩提爾模式的對話,以及如何透過閱讀展開對話,做一個整理與分享。已經有數位研究生,研究我作文課程的脈絡,其中有人聚焦在研究對話與討論上,我心思自己便可以透過整理與耙梳,讓自己更清楚的分享,也讓有心人更易進入這個領域,創造更多元的對話為開始…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