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一位工作坊學員來信,我讀了以後頗有感。

我回想當初她的焦慮、沮喪與無奈,從個人問題到家庭狀況。如今她寫實踐的歷程,覺察力越來越好,家庭面貌也有很多改變。

這是我在《薩提爾的守護之心》,想要傳達的主題,溝通除了對話之外,從自我覺察做起,然而覺察並非頭腦的反省,亦非自責。

我徵得她的同意,將文章分享出來,我刪減了人名,還有對我的感謝。

 

 

阿建老師,我發覺最難、最難的功課,就是專注地和自己在一起。
 

專注地和自己在一起,做不到太久時間,有時只有幾秒、十幾秒。
 

我經常做不到,不過,我知道方向要去到哪兒,有一個目標前進。
 

因為病毒疫情影響,我們一家三口足不出戶,已經超過一個月了。可能這樣的日子還需要繼續下去,這真是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。
 

我們一家人,這麼多個日夜連續在一起,每天活動空間就是百來平方米。如何和諧相處?真是莫大的挑戰,真的很不容易啊,也是非常珍貴的機會。
 

孩子正值青春期,過去不恰當的教養方式,造成的負面經驗,常常會被我們不良的應對挑起,我們的舊慣性也還在,衝突仍然偶爾有出現。
 

阿建老師,即使偶爾有衝突,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。大不一樣了。
 

從寒假至今,先生帶著孩子,一起閱讀、寫作,每天近2個小時。
 

真的太出乎意料了。
 

兒子上初二這個年齡,竟然願意這麼靠近爸爸。
 

近些日子,孩子還願意在爸爸的陪伴下,開始了靜心冥想。雖然每次時間只有10多分鐘,也已經讓我們歡喜不已。
 

其實,我還不太懂得和孩子如何好奇,不太會和孩子進行比較深刻的對話。不過,我現在比較敢於冒險了。
 

曾經跟您說過,孩子非常抗拒和他提及感受。
 

之前有一段時間,我和孩子說話都有些小心翼翼。深怕自己說不好,反而讓孩子更反感更抗拒,我都不敢輕易開口。
 

後來,我覺察到自己原來有一個執念,和我孩子對話,必須是好的對話。那不就是不允許自己做不好嗎?一旦允許自己做不好,我又有勇氣和孩子對話了。有時候只有三四句或者四五句,也就慢慢進步了。
 

上您工作坊時,注意到有一個點,我印象非常深刻。就是您示範一些表達的時候,非常簡短有力量。我以為您還會再說幾句的時候,您就結束了。
 

我理解為,這也是一種停頓,大停頓。
 

懂得即時結束,太重要了。以前,我去和先生、孩子表達愛和感謝,剛開始挺好,對方也能接收到愛。可是我不懂得適時結束,還繼續說下去。說的過程中,我會因為他們的回應,比如說多了他們會不耐煩,我的情緒會被挑起來。本身自己覺察、自我回應的內功未練成,往往有好的開頭,卻沒有好的結尾。
 

微信裡曾好幾次求助老師。老師都告訴我,先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接納。
 

阿建老師,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接納,原來先要自己內在做功課。真的,所有的問題,根源都在自己。
 

遇到挫折,發生衝突,撞了牆、摔了跤,阿建老師的很多話,都會在心靈深處迴響起來。
 

在孩子那裡受挫,有時我和先生會默默地來到臥室裡,看看彼此生氣、失落、沮喪、難過的臉,相互感慨:「還是得先接納。唉,真的好難啊!」最終,又給彼此打氣,看到自己的努力,接納自己做不好,接納孩子的狀態。
 

阿建老師,我想我的成長路徑,就是這樣的吧,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往前挪動,經常會停滯不前,甚至會倒退,但最終都沒放棄繼續往前走。
 

因為網路時代,我經歷了一個非常神奇、又美妙的歷程。2017年的上半年,有人在一個微信群裡朗讀您的書 《對話的力量》 某些章節,我還清晰的記得,我聽到您在書裡寫,「克裡希那穆提說,說話的時候,沒有耐性就攻擊性。」這話給我的衝擊太大太大了。
 

我這個人很多時候行動緩慢,說話語速也不快,腦子也轉得不快,然而心裡卻很急,說話時候沒有耐性是經常。那一刻我才知道,原來很多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不耐煩。即使知道了,也只能任由那些不耐煩驅使,讓我做那些即時的應對。
 

那天晚上,我記住了兩個人名:「克裡希那穆提」、「李崇建」。記住了一本書名《對話的力量》。還記住了一句話,「對話的時候,沒有耐性就是攻擊性」。
 

想辦法買到了《對話的力量》,那是我看的第一本繁體字的書。花近兩個月時間才讀完第一遍,然後強烈推薦給先生,還把當時市面上可以買到您寫的其他的書都買了。
 

先生說,我好想見一見李崇建老師本人。記得當時先生說這話時,我還笑他呢,心裡想,「怎麼可能啊?那可是臺灣的老師呢!你可真敢想耶!」
 

當時,我們兩個正跟隨一個武漢的身心靈老師學習,有上工作坊的經驗。一天,先生激動萬分地告訴我,他在網上找到了李崇建老師的一些資訊,他有來過大陸開工作坊。那時我們可真是欣喜若狂。
 

後來,先生跑去石家莊上老師的課,還有南京、合肥。今年1月份山東東營的課,先生也好想去上的。
 

在我們家,對您的稱呼,從最初的「李崇建老師」,到後來的「阿建老師」,到如今的「阿建」,是不是很有趣?聽老師的課越多,對老師的瞭解越多,接受老師的教誨越多,對老師的稱呼越來越隨意,內心卻越來越仰望。
 

記得合肥工作坊時,您沒答應我對話的請求。
 

我被拒絕了,心裡自然有失落。但能某種寬闊的「愛」,我有有所感受了。
 

我和先生,每當感受到家庭的和諧,看到彼此的改變,看到孩子的變化,我們經常感慨:「我們怎麼可以這麼幸運
 

我們真的經常說這話。兩個人,傻傻地,滿心歡喜,滿懷感激,但是不知道怎麼說,只好經常重複這句話。
 

我們這一家子怎麼可以這麼幸運……   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