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期年紀的孩子,在家不跟父母連結,還常常口出惡言,或者沉默不發一言,吃飯也在自己房間。母親感到無比沮喪,在工作坊問我該如何對話?
工作坊最後一段,我請母親出來扮演,講述母子經歷的背景。
這樣的狀況下,要母子立刻對話,顯然是很有難度。
我最希望父母檢視,家庭的主要文化為何?
全家人能一起活動嗎?比如一起看電影,一起出去露營,一起出去騎單車,討論週末的晚餐菜色,討論家中如何打掃(討論不是說服、不是命令….)……。
我可以想見這些都沒有。
因為建立這些互動的家庭,一般孩子不至於不連結。
我另外想檢視的是,父母之間有好的互動嗎?
父母在家裡談心,喝一杯咖啡或茶,彼此分享過去的美好,分享一本書或者電影。
在家庭裡若有這樣畫面,孩子更容易看見「生活」,浸潤父母如何生活?
若是有這些家庭文化,再來思索該如何「對話」?
這些家庭的互動,我視為一種儀式,彷佛是隱形的「規則」。
寫到這裡我想到三字經:「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」
《詩經》分為風、雅、頌三部分。當周朝政教不修,諸侯國不采風了,國風就沒有了。諸侯不拜見天子,大雅消失了;天子因此不宴請諸侯,小雅消失了;身處亂世,宗廟無人管了,頌也消失了。
風、雅、頌都消失了,詩歌的精神也就亡了。
因此《三字經》中說:「詩既亡」。
孟子:「世衰道微,邪說暴行有作,臣弒其君者有之,子弒其父者有之。孔子懼,作《春秋》。」
因為這個世界亂了,各種暴行邪說出現了。
孔子編寫《春秋》,透過歷史事件和人物,作出評價與評斷,來確定是非善惡的標準。孔子應該無法可想了吧!希望透過自己的筆,留給後世一個標準。
我大學讀中文系,這裡的表述在現代來看,應是較老派的說法。
我想以此來談家庭「文化」的重要。
我在《麥田裡的老師》一書,提及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的脈絡,從建立文化、規則、應對姿態三者,三者互相都有影響。
如今我推廣對話,期待對話成為家庭文化一環。
因此在建立對話習慣時,亦去思索家庭「主文化」為何?
當家庭之中孩子口出惡言,完全都不願意互動了,父母要懂得表達、好奇,這是對話中的基礎。但是更要思索家庭文化,是否完全沒有建立?過去只靠父母耳提面命,說理與指責的應對,家庭沒有一個「隱形」或「明顯」的儀式。
身處如今加速的年代,父母照著過去的應對,卻沒有建立家中主文化,那就形同「詩既亡」。
因此孩子不與父母連結,甚至口出惡言,謾駡父母,這就形同「世衰道微,邪說暴行有作,臣弒其君者有之,子弒其父者有之。」
因此我邀請父母,建立好奇的對話,也要思索家庭的主文化,如何一點一滴被建立,家庭中的尊重、平等、分享的價值,如何在生活中被體現出來。
母親上完工作坊,本以為孩子都不願意對話,卻出現意外的狀況。
那是媽媽調整好情緒,調整好心態之後,跟孩子一段對話。
媽媽態度應該較平和,也以好奇跟孩子連結。媽媽後來提到,「母子10分鐘的對話裡,居然沒有一句髒話出現...。」
可見對話的進行,只要調整好自己內在,調整好對話的方式,就可以有所改變。
但是我看媽媽對話內容,問話的內容幾乎都是功課,雖然是好奇的問話,卻是包裹著母親的期待…..。
這裡讓我感到遺憾。
若如此的對話內容,應該不多久就阻礙了。
我因此在對話中,設置了一個地雷,請父母先不引導致自己期待。
若是要以對話連結,父母是否瞭解,是否關心孩子的喜好?除了網路、手機議題之外?除了孩子的課業,生活作息之外?…….
那是生命之間的連結,我們透過互動,彰顯了一些價值,形成家庭文化的核心。
父母一邊建立對話習慣,也要思索如何建立家庭主文化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