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找了幾個學習夥伴,每個月進行對話、讀書會、體驗性活動……。大夥兒不浪費時間,很有「效率」將表訂事務結束,那就是曲終人散了。還有幾個朋友留下,就只是閒話聊天。
 

我不喜歡無事聊天,大抵個性偏向安靜,那是個性使然,年輕時在團體裡,我最是吵鬧的一員,不讓場面安靜下來,乃因不懂與自己相處,無法應對安靜片刻,在眾人聚集的條件下,無由應對內在不安。
 

這是內在的衝突。
 

過去喜歡定義自己,我「就是個什麼樣的人…..」,其實那些定義都不能涵蓋,所以心的內在隱然定義,就是「我真不瞭解自己」、我就是個「衝突的人」
 

這種偏向定義「自己」的習慣,我閱歷漸多之後發現,不只是我自己而已,很多人都會如此。
 

有時正向的定義,會帶來正向的效果,頂多只是遭眾人質疑。但是更多的人是「負向的定義自己」,這真是全世界最虧本的事。
 

既然最虧本的事,為何還要負向定義自己呢?
 

我的內在總是會有這個聲音:「那就是個事實呀!」
 

年輕那會兒,我太不懂事實了。
 

內在個性偏向安靜,在人群中偏向聒噪。矛盾的自我出現了,這樣的定義就太難了,我過去甚難以豐富眼光,去看待世界或者自己。
 

但是與家人聊天,或者與老友談話,無須顧慮太多時候,內在也不會太多不安,那種聊天就是愉快居多。混和著這樣的事實,我內在的矛盾就更多,我到底是適合和人連結?還是我不適合連結呢?
 

如今當然沒有這些問題了。
 

幾個老朋友聊天,聊到我的過去經歷。我經歷好長一段窮時光,睜開眼睛不知如何生活?因為身上沒有錢。還曾經幾天沒有吃飯,將丟到垃圾桶餿掉的食物,撿起來重新加熱吃了。
 

那個好長一段時間,一直到32歲斷續打工。我徘徊在打工與考試之間,我大學畢業了,欲考研究所「更上層樓」,卻經歷考試不斷落榜,事實上我根本無心讀書,考試只是我不知所從的選擇,我因此定義自己「不適合工作」,也不斷定義自己「不適合考試」…..
 

當時我有一個幻想,若是給我一百萬元,當時的定存利率,一百萬元年息有78萬元,換算成月息有6千多元,我就能一輩子讀讀書,胸無大志的過平淡日子。我後來發現為自己定義,為了那些定義再詮釋行動、事實,內在以為自己是真理,如今想來是一件悲傷的事。
 

與幾位朋友聊天,朋友問我跳脫出來的關鍵?
 

在那樣的狀態中,我後來停止打工了,去作了一份不喜工作,當一小雜誌的的記者,24千元薪水過低,每日寫16百字太多,還要跑去採訪,與人「客套」的工作,我其實也頗痛苦。但是當時能堅持七個月,不若以往打工心態,一兩個月就走人。
 

這樣的提問很到位,很像我平時會提問。
 

我沒有歸納細究的理由,只覺得運氣太好了,那是上天給予的好運。我的確經常這麼認為,自己的運氣著實好,得老天的厚待甚多。
 

聊天的朋友不滿意,繼續追問我關鍵。最後朋友提問,是否父親的愛使然?
 

當然父親的愛是肯定的。但是所有答案歸趨於此,實在也不讓人滿意,因此朋友設想幾個情境,來聯繫父親的愛與我生命的影響。
 

雖然我談教養的議題,談愛的重要與影響,但是我內在有反骨,反骨的意思是從結果來涵攝愛,卻是我不喜歡的方式,雖然我也常如此談自己。
 

談話既是閒聊,內容多的是故事,多的是感恩與感想,偶爾的閒聊對我就有意思。
 

事實上我問了父親。問父親如何看當時的我?看我的生命歷程?從18歲到33歲之間,從無固定工作,只是打零工,雖然沒伸手拿錢,但是工作並不順利?當時發過海報、在工廠搬運、在酒店當少爺……
 

父親表示孩子長大了,已經超過18歲了,當父親的責任盡了,其他就交給孩子自己了。
 

我記得當時去「打工」,無論做什麼工作?爸爸都沒有反對。只是囑咐我要小心,要好好的過日子,要做個好好的人。
 

確切說來父親並未負面「定義」我,釋放了我心裡的罪過。爸爸對我的應對,對一般父母而言甚難,但父親展現了「接納」,展現了就是「愛」的本質。
 

朋友歸納這一切,覺得我父親經歷生死,經歷妻離子散,經歷戰爭與困頓,經歷孩子的調皮…..,形成了他眼界的開闊,心量的開展容納。
 

對於朋友的歸納,我心裡很是同意。
 

當我經歷了那麼許多,我也覺得心量擴大,與過往的經歷有關係。這一切也是老天的給予。
 

聊天有時也挺有趣,偶爾我也應找夥伴聚會,不是只有增進能力,而是更軟性一點兒閒聊,或者有意識的閒聊,看看彼此生命中的故事,能開展出什麼樣的面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