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不記得多少年以前,看過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:「常想一二」。作者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,裡頭一段文字,可說明文章大意:「『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』,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佔了絕大部份,因此,活著本身是痛苦的。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,至少還有一、二成是如意的、快樂的、欣慰的事情,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,就要常想那一、二成好事,這樣就會感到慶幸、懂得珍惜,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。」

 

這篇文章簡潔,但對當時的我而言,頗具深邃的啟發。

 

隨著時間推移,生命更豐富成熟,也有不同的認知與視野,對這句俗話:「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,十常八九。』也有不同的看法。

 

不如意事,便是未滿足期待之事。

 

掉了一隻手機、薪水不夠多、考試考不好、受同事逼迫、媽媽從小離家、孩子不聽話…..。這些未滿足期待的不如意事,可列舉出一卡車,也裝載不完,俗語便反映人的處境。

 

我常在講座的場合詢問:「滿足的期待多?還是未滿足的期待多?」

 

我得到的答案,多半是「未滿足的期待多!」正說明這句俗語觀照人的處境,古今皆同。

 

但我顛覆性的說法,經常伴隨著這些問話而來:「人生中滿足的期待,千萬倍於未滿足的期待。」

 

一早醒來下床,床下並未陷落一個洞,腳趾沒有骨折,小腿安然;每踏出一步,地板都是結實可承受的;扭開水龍頭有水;牙膏也擠的出來;房屋沒有倒塌;冰箱沒有故障;電話是好的;孩子沒有死去;孩子沒有拿刀砍你;車子開出去的每秒的當下安全居多……

 

看看這些被滿足的期待,何其多?應該佔據不如意的事「十分之九點九吧!」想想大地震的處境,便知道那種感覺,想想戰爭來臨,便知道地可能不平,身體可能殘廢,水龍頭會沒有水….

 

即使家人重病、孩子不符合期待、車子壞了,我們還擁有很多被滿足的期待。

 

但是人們經常忽略了被滿足的期待,沒有真心品嚐這些被滿足的片刻;反而鎖在未被滿足的期待,煩惱、惆悵、焦慮與痛苦不已。

 

這是人為何不能活在當下的原因,每一個當下都被虛妄的過去與未來侷限,感官沒有辦法駐紮在每一個被滿足的「此刻」,沒有辦法真正體驗「當下」的俱足,而無法「臨在」。

 

因此人們的受苦與浪遊,都讓人們學會從「苦」中逐漸體驗「美」,更能珍惜當下。

 

人們多半都和我有同樣的經驗:有一次我和耀明帶學生登古道,一週的登山行程苦不堪言,滂跎大雨不曾停歇,落雷降落在眼前,全身上下與背包裡的衣物濕透了,在帳棚中脫下衣服抓水蛭….孩子們哀嚎:「為何我們要來呀?」

 

是呀!我也是這樣想呀!但那是我當時的工作。

 

返回學校,扭開熱水淋浴,感覺自己好幸福;身穿乾爽的衣物,感覺自己好幸福;喝一杯熱水,感覺自己好幸福;坐在臨窗的椅子上,感覺自己好幸福….當時每一個當下,都被放大感官體驗著,細胞舒緩而呼吸寧靜,深深為當下的寧靜與自在感動。

 

有沒有可能?在每一個當下,都能體驗與珍惜幸福?有沒有可能,當未滿足的期待上身,我們還能真實體驗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滿足期待?如何召喚一個全然豐富、寧靜自在的靈魂與生命,在我的意識裡面逐漸紮根。

 

發展在教育原則上面,我具焦的畫面,經常是如何看見正向?而非具焦在負向?但是這個正向與負向,是一種豐富的全面性的眼光,而非頭腦層次的「滿足」,不是虛妄的被頭腦欺騙,虛假或偽裝的同意,而是全然的心靈感知與接納。

 

我從來不做靈修,也不參與宗教團體,只是單純從satir模式進入的一種對靈性的思維而已。

 

因此我對俗語有了不同認知。也對「常想一二」,有了新的看法,乃覺應該是「常想九點九」,並且將每個當下想方設法置入更深的體驗,雖然這件事實在不容易,但是從頭腦層次的開發,漸次開發心靈,也是小有可能的路徑之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