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前天我收到雜誌一封信,轉來一位15歲少年的困惑。在教育現場,我喜歡通過互動,探索學生的感受,敲擊這些感受對他們的衝擊,探索他們的觀點、期望,並且啟動他們內在的渴望。我不常給答案,但常讓孩子在思索過後,為自己做出選擇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正如同我常在演講提及,一位國中生問我「人為何要讀書?」並不是給予答案,便能解決孩子的困惑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陪伴孩子的感受,這是同理心的第一步。以正向好奇與孩子對話,這是我經常在脈絡裡為孩子深掘生命,讓孩子體驗生命的流動,最後讓孩子回到當下,這是探索的歷程。因此「陪伴」與「探索」,是我和孩子對話時,很重要的兩個脈絡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與此同時,大人也需要寧靜、寬闊、愛與慈悲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若是和孩子對談,我會傾聽孩子做出的選擇,並且讓他們為自己負責。但這是一封單向的回信,無法和孩子在對談中,連結了渴望之後做出決定,因此我原先在信末,帶出了四種以上的選擇。但可能因為本文篇幅過長,也可能寫出選項並不是那麼恰當?編輯後來沒有刊登。因為這篇稿子,我寫了4千字,實在太長了,可能我想對青少年針對這個題目交流,雖然我昨日凌晨五點起床書寫的「4種以上的選擇」,後來並未刊登,但我很感謝有機會回應這個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這篇文章,我提到兩個小故事,其中「盧進坤」是我的摯友,我們國小同校,國中同學,是一位正直且熱心助人的好友,他答應我將這個小故事寫出來,特別在此感謝他。 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北捷事件發生之後,很人對教育提出更多的討論、思索與反省,這是好的現象。我衷心期盼,有更多擁有寬大觀點,寬容能力的人談論這個事件,也許會為孩子,為社會帶來更多好的發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以下是親子天下刊登的文章:http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8376&page=1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