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Peter A. Levine的《解鎖》,歷經了一個多月,最終閱讀完畢了。看著劃著密密麻麻的線條與註記,想自己也會這麼投入學習呀?
 

我的感嘆不是沒道理,學生時代我讀書沒耐性,一本書要劃線條註記以終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取出過去的參考書與教科書,可以看到翻過的書頁,總有一點兒髒污顏色,但是都是薄薄的一層,不是整本書都翻過的那種感覺,那是意志力的終點,總是讓學生的我長嘆。
 

學生時代讀書有點兒累,但是課外閱讀卻持續進行。孩提時代閱讀的大宗,顯然是故事取勝。薛仁貴、湯姆歷險記、俠隱記、民間故事、水滸傳這些有限的書籍,往往翻得書頁都破掉了,倒背如流了還一看再看。我不知道這一看再看,是否對我發揮了影響力?以致於我在帶領閱讀活動時,將停頓融入閱讀層次,刻意拉出了觀點、感受、敘事與生命經驗的體驗,放慢了閱讀的速度,讓閱讀的活動讓出空間。
 

近十年來我維持一定閱讀量,因為閱讀是我喜歡的活動,但我意識到閱讀量之外,還有反覆閱讀與經久重讀的力量。劃上線條代表了甚多意涵,其中一條意涵是精簡重讀,也讓我能迅速重讀文本。
 

我原本預定了Peter A. Levine所有的書,但是臨買前只買了兩本,因為我想調節買書節奏,最好比閱讀快一點兒就好。今日去高雄演講的途中,我看Peter A. Levine的另一本書,已經快要閱讀一半了,不禁感嘆原來閱讀太厚的書,尤其是太厚的工具書,實在是需要熱情與毅力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!看較為薄且大字的書,對我而言真是輕鬆寫意!不禁想像自己寫《心教》,將近16萬字的書,真是難為所有的讀者了,而且讀來未免太沒成就感。
 

Peter A. Levine的書並不好懂,但是我閱讀第二本時,已經有如魚得水的感覺,我的重點並非看他如何治療?而是想懂得他的脈絡,彷彿我是個轉譯者。當我閱讀、畫線、寫閱讀筆記,並且試著放入教育的脈絡裡陳述,我覺察自己已經能運用此脈絡,轉述出更淺顯的道理,原本Peter A. Levine的東西似乎已經轉成自己了。
 

Peter A. Levine的書提到感官,特別著墨在身體感官,進而提及情緒感官,讓我突然醒覺了一些事,當初學習薩提爾模式,為何一進入冰山系統之後,我的震撼與轉變如此巨大了,主因是我過去對「感受」既熟悉又陌生,更常感到困惑,學習冰山之後,特別聚焦與覺察感受,竟因此順遂了一個通路,並且仍然往感受的通路上「停頓」,讓自己的腦袋得以消停,由感受探索一個新的世界。這樣的路徑在Peter A. Levine的書裡面,可以看見此脈絡的體驗性介紹,對我而言有多珍貴,而他的書與以往談感受的書不同,從生物學的系統、腦神經醫學的系統來談,充滿了清晰的說服力。
 

我在身體感官的諸多好奇,比如身體的雞皮疙瘩、能量醫療撫觸胸膛畫8,就能帶來寧靜能量、情緒與身體的反應……,都得到了脈絡性的解答。可惜的是,我看見他的書印刷量,都停留在第一刷,不知道是否太專業?因而較少人閱讀?因此略微書寫心得,也許有心人也會想要閱讀吧!
 

我閱讀心理學叢書,同時還閱讀一些雜文與小說,《匠人》是其中一本,但不如我當初的期待,那是開車時聽廣播購買的。我同時讀東野圭吾的《解憂雜貨店》,據說已經賣破15萬本了,真是厲害的小說家。讓自己閱讀暢銷書,除了轉換閱讀口味之外,學習人家敘事與說故事的方法,也是我放在心上的目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