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週一練習,一年學會冰山理論》,有了Podcasts的版本,能讓更多使用者利用,這個版本的連結如下:

https://apple.co/431scGZ


這個版本的設計上,有個與聽友互動的單元「許願池」,聽友們留下疑問,編輯邀請我來進行解答。


前些日子我完成文字回覆,但編輯夥伴邀請我錄音,以錄音的型式回覆,期更符合「聽」的這個型式。


未料,我昨天錄音回覆時,發現以錄音進行回覆,與文字書寫的回覆不同,我會自動轉換內容,後來,索性將先前回覆更動了。

我想起當時錄製《一週一練習,一年學會冰山理論》,起初也是以文字打草稿,後來上場錄音時發現,文字草稿成為侷限,無法順暢說出心裡聲音,因此我幾乎閉著眼睛錄音,後來錄音只寫大綱,不再以唸誦草稿方式,更能傳達我想表達的部份。

回覆讀者的詢問,以聲音回覆的形式,我也有這樣的感覺,未來,我期待自己經常透過「許願池」單元,以聲音檔方式回覆。


我也感覺以聲音回覆,彷彿是課程互動與延續,以這樣的方式在進行,是頗為美好的一種方式。

在各地分享的經驗中,不少人想要改善關係,改善親子、伴侶、父母、朋友與同事關係,幾乎都會回到「自己與自己」的關係。

自己與自己的關係,是所有關係的源頭,若是與自己關係健康,與周遭、世界的關係就順利,甚至會變得深刻動人,不被繁雜瑣碎給困住。

與自己的關係看似抽象,實則從「不自責」開始。

想要不自責,不論做不做得到,得先願意「不自責」,這是明確方向,很多工作坊夥伴,可以見到「願意不自責」,在很多人身上很難,除了「負責」與「自責」觀念未釐清,也來自於沒有無條件被愛的體驗。

不自責才更負責,要能不自責,自己身心更有力量。

養出有力量的孩子,也許要父母不責備,不太多說道理,孩子才更容易負責。

想要不自責,獲得更多能量,需要細緻的覺察自己,是否覺得自己「笨」,覺得自己「不應該」,覺得自己「很糟糕」,覺得自己「不好」…..,這些念頭的出現,常指向與自己關係差勁。

內在心念的形成,來自於生長背景,父母、師長與周遭如何對待?也來自於童年的經驗,是否經驗他人失望?內在做了一個決定,而自己達不到期待,覺得自己不夠好….。

改變自己的落實,與感受的覺察,自己感受的回應,都相當有關係。

感受的覺察與回應,也是一道人體工程,牽涉到對感受的觀點,過去對感受的經驗,這些都需要持續浸潤的練習。

改變不易瞬間轉換,大部份的人著眼外在問題,問題如地鼠鑽出鑽入,將目光聚焦在自己,其實是改變問題的捷徑。《一週一練習,一年學會冰山理論》的設計,以每週漸進的方式,更動自己內在的方程式。

近來在心靈探索,以及對話深耕方面,都有一些新的洞見。

比如月初見一群夥伴,我曾在網路分享過一女士,頭腦裡有「為什麼不去死」的聲音,已經存在一輩子了,不止影響自己的生命,也影響自己與親人關係。

她聽了我在Ted talk的分享,一路學習至今,她從感受的停頓進入,經歷大量的悲傷,視野因此被拉大,不止在傷痛處去看,也能看見更大的圖像。

女士與一群夥伴們,定期一起深化學習,月初她告訴我,腦袋聲音消失了,消失迄今已經3個月了,與母親與孩子的關係,都有了很大改善。

我聽了很感動,掐指一算已近兩年了,從我認識她至今,她的學習與轉換,經歷了兩年的時間,我邀請她進行公開分享,分享這一段心理歷程。

還有一些夥伴,跟孩子、親人關係改善了,都是從與自己關係入手,也有我陪伴的女孩,從內在大量衝突,不斷劃手腕的狀態,到如今已半年未劃腕,內在勇氣逐漸擴大,這些都需要慢慢來,而開始之處,都是與自己的關係。

《一週一練習,一年學會冰山理論》,雖然是聲音檔,卻是我自己的著作中,最廣泛被拿來辦讀書會,一起共讀與共學,我在美國、新加坡、中國大陸…各地,都有組織共學的學習者跟我分享,我感到非常訝異,也非常感動,也非常的感謝。

至今仍有人常問我,《一週一練習,一年學會冰山理論》如何購買?除了剛推出的Podcasts版本,親子天下網站上有完整版:

https://learning.parenting.com.tw/programs/68612e9b-33cd-44a9-8a36-1232d6147be9?visitIntro=1

博客來也有完整版:
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E070001199?sloc=main

但是建議所有學習夥伴,覺察與轉念都需要漸進,需要深化的練習,莫著急於一次閱聽完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80081888 的頭像
    im80081888

    開放教育空間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