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山.jpg
 

跟一群對話夥伴上課,已經完成四季課程,暫時告一段落了。
 

四季課程上得斷續,用了十個月時間,彷彿誕生了新生命。
 

課程規劃之前,我有大略圖像,但無具體的細節,我概括了一個輪廓,從冰山上層談起,談著談著兩季過去了,才進入冰山水線之下。
 

剩下的兩季時光,竟然都在談感受,也漸漸聯繫相關的觀點、未滿足期待,以及渴望的層次。
 

我從來沒有這麼細談。
 

一邊談冰山的概念,將概念較細緻的展開。
 

一邊看夥伴現場對談,夥伴需要敞開自己,無論是提問者,或者被問話者,都是一個挑戰。
 

夥伴還得繳交逐字稿,這功課實在是繁重。
 

這對我是全新面貌,也是整合自己的學習。
 

我做簡報的整理,也是整合自己所學,將概念從薩提爾模式,帶至正念靜心、大腦神經科學、創傷新資訊….,概念上的統整紛雜。
 

有時要現場示範,示範事件怎麼問?示範回溯問句,如何帶出關係線?感受在哪兒停頓?何處切入感受縫隙?感受的工作有哪些?
 

對話雖然看似小道,一旦運用冰山脈絡,對話變得繁盛瑰麗。
 

孩子沉迷於網絡世界,要看哪幾條關係線?比如看親子互動關係,看孩子與功課關係,看孩子與人際關係,再拉回孩子與網絡關係。
 

孩子沉迷網絡世界,大人想要跟孩子談,首先得面對大人與孩子關係。親子關係大多是本人形成,師生或輔導者談話,面對的是孩子對大人印象的關係….
 

所以當大人要談網絡,孩子可能愛理不理,孩子可能憤怒以對,這時談話者需看見,談網絡關係之前,需先進入彼此關係,一旦進入彼此關係,冰山一角就會震動,積累壓抑的情緒展現,這是關係進入的開始,並非一般人所見的圖像:美好對話的進行式。
 

當彼此關係從緊繃,到受傷的內在湧現,對話面貌可能殘酷,但對話者若能清晰面貌,便能理解這是一種進步。
 

前幾週遇到一位家長,孩子已經冷漠半年,家長雖然接納孩子,但不知道能做什麼?
 

我跟家長簡單確認,邀請家長和孩子對話,因為家長已有了學習,同意展開對話的脈絡,從起手式開始進入,到收尾的對話句子,這不是對話的套路,而是對話的方向整合,家長複誦默唸了幾遍,願意回去嘗試連結。
 

但如此對話有面貌,即是受傷、憤怒、沮喪等情緒,會隨著溝通而顯現,看待這樣的對話面貌,除了要看見之外,還需理解如何應對?
 

家長隔天來分享連結,我感到很欣喜,再次給予第二份作業,請家長一週內互動,當然,這是建立在家長穩定,冰山已經整理過的情況。
 

相同的情況也產生另一案例,一位爸爸想和女兒對話,因為青少女已經一兩年冷漠,我和爸爸確認內在,爸爸自詡內在很穩定,不會受傷生氣與沮喪。我揭開對話之後的面貌,女兒會湧現生氣、受傷的語言,爸爸可以接受嗎?爸爸忙不迭地點頭接受。
 

爸爸回去與女兒對話,女兒從冷漠到願意,話語漸漸打開來了,女兒開始陳述彼此關係,為何至於冷漠至此境地?這就是父女關係線,女兒願意開始陳述,就是療癒的開始。
 

爸爸初始還能聆聽,展開好奇的脈絡,但是漸漸的開始解釋,言談之間開始責備,這就回到慣性模式了,因為爸爸內在受傷了,爸爸也覺得委屈了。
 

女兒再度不說話了。
 

溝通不是一個套路,溝通,需從自己內在開始。爸爸再次求助,坦誠自己回到慣性,那正是女兒冷漠的原因,別問女兒是否對錯?應該問爸爸想要什麼?
 

爸爸真愛女兒,爸爸再次願意連結,但是,第二次要比前次更難,但是爸爸願意嘗試,女兒雖然初時冷漠以對,但是,受傷圖像出現時,爸爸應對不同了,漸漸走入爸爸想要的面貌。
 

若是對面貌與歷程,有更多的理解與認識,我想,對於輔導老師,以及諸多想解開困境的家長,應該有所幫助。
 

之前,有學習夥伴請我陳述,關係線的解構是否能細一點兒?我趁此機會書寫,呈現給有興趣朋友。
 

夥伴們都是創造者,將多元的學習整合,也發展自己的面貌,那些面貌或者對話,與我的脈絡可能不同,但這正是創造所必須。
 

這也使得我閱讀逐字稿,常常感到驚喜興奮,看見夥伴們在核心基礎,發展各自的問話脈絡,細膩的洞見與聆聽,我都覺得開心極了,也覺得美麗極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80081888 的頭像
    im80081888

    開放教育空間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