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人生常有觀點,有些顯而易見,有些隱而未現。
 

夥伴來信詢問,什麼是觀點「顯而易見」?又怎麼會「隱而未現」?
 

顯而易見的觀點,大至對公共政策,小至對某件人事,都是顯而易見。
 

觀點也有「若隱若現」,或者不覺察影響。
 

我常舉的例子,是假日的時刻,決定五點起床,起床後安排跑步,再到巷子口吃蔬食,九點喝咖啡,再閱讀文學書,然後學點英語。這個計畫將帶來滿足的一日。
 

但是五點鐘鬧鐘響了,不知不覺按掉了,結果起床時已八點。
 

這時腦袋進入的念頭,若是「我怎麼這麼懶?總是起不來。」
 

這樣的念頭,我視之若隱若現的觀點。
 

我講座時進行過調查,是否有人類似經驗?也持著這樣的觀點?
 

很多人都舉手,有著類似的經驗,類似的念頭出現。
 

腦袋出現這樣的念頭,是對自己「若隱若現」觀點,進入自我的層次,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?
 

大部分持這樣「觀點」者,都是讓自己再睡下去,那個沒實現計畫的日子,過得很沒有勁兒。
 

讓人「過得很沒勁兒」,並不是八點起床,實則是腦袋中「觀點」。
 

隱而未現的觀點呢?
 

我常在工作坊中分享,寫在《給長耳兔的36封信》的例子,這是我的老師貝曼,曾經分享過的觀點。
 

過去聆聽老師說此案例,我感覺無比的驚訝,以及不可置信。但是,當我深入瞭解冰山,便經常在談話中、工作坊中發現,很多人都受著隱形的觀點影響,但是自己卻不覺知。

我在《給長耳兔的36封信》裡的這一篇文章:

我以為覺察很重要,而冰山是最棒的覺察工具,透過長久持續的練習,覺察就顯得容易多了。

 

【覺察】
 

挫折的長耳兔:
 

當你遇到挫折,或是被情緒困住的時候,我常邀請你閉上眼睛、靜心深呼吸,覺察卡住的原因,才不會被表像的事物蒙蔽。
 

一般人遇到挫折、衝突、憤怒時,最常出現的情況,是指責別人,或者指責自己。在懊悔和生氣的情緒中反復,找不到出口,但若能靜下心來,反而是覺察自我的機會。
 

什麼是覺察呢?從字面來看,是發覺、探索,乃至於察覺。
 

譬如你在寒冷的冬季散步,「發覺」公園裡的花開了,於是你很好奇,想要「探索」:為何冬天會有花開呢?當你靠近那棵樹,你「察到」這是一棵梅花。
 

我舉的例子,是覺察的過程。若要更深一層瞭解,還可以繼續探索:梅花為何在較冷的氣溫開花?
 

因此,覺察的過程,不需批判,沒有指責,只是對內在情緒的一種好奇,以及探索。
 

有一個引導覺察的例子:
 

有一位十九歲的女孩,她得了憂鬱症、厭食症,體重下降到三十五公斤。她不想這樣,卻一直沒胃口,也常感到莫名憂傷。
 

約翰是我的老師,他和這個又瘦、又憂傷的女孩碰面了。
 

約翰是一位很好的聆聽者,談話的時候,帶著溫暖與力量。
 

約翰邀請女孩閉上眼睛,深深呼吸,和憂鬱相處,探索憂鬱裡存在什麼?不久,女孩的眼淚不斷、不斷的落下,陷入深深的憂傷。
 

發生什麼事呢?當女孩靜下心來,凝視憂鬱的時候,一個圖像逐漸浮上來。
 

一年前,疼愛女孩的奶奶,罹患絕症,家人卻隱瞞了奶奶的病情。被蒙在鼓裡的女孩,並不知情,以至於奶奶過世時,女孩不在奶奶身邊。
 

女孩一念及奶奶過世前的孤單,就感到無限憂傷。從此以後,女孩得了憂鬱症與厭食症。
 

約翰帶領女孩覺察,發現女孩的憂傷之中,存在著憤怒:生氣奶奶撒手人寰,生氣家人隱瞞事實。
 

女孩有一個無法滿足的期待:陪奶奶度過最後的生命旅程。
 

此外,女孩得了厭食症,體重僅有三十五公斤。女孩在層層探索之後,才覺察自己想和奶奶靠近。因為奶奶過世前,正是瘦到三十五公斤,同樣三十五公斤的體重,竟是潛意識留住奶奶的方式。
 

這些內在引發的思緒,如層層蛛網纏繞。女孩走不出蛛網的迷宮,形成憂鬱的堡壘,而一般人較少審視憂鬱所帶來的深層訊息,女孩循著資訊往下探索,娓娓道來。
 

約翰帶著女孩,進行一趟內在的旅程,探索問題的來源,這是覺察的過程。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