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青少年孩子來信,問我怎麼經驗挫折?他經驗考試失利,挫折感縈繞於心,知道自己要認真,但是終日掛在網路上,無所事事的狀態,他感到厭煩極了。
他在網路上看到視頻,談《看故事,寫作文》篇章,其中技巧篇的審題練習,提到「挫折」題意審題,孩子說自己恍然大悟,他提及自己過去不懂,原來題目與下筆有關。但是他仍想詢問我,非關作文的議題,因為他一直挫折。
作文書的部分,主題看來都是「挫折」,但是題目細微差異,下筆的方向也不同。書裡面將挫折細納為「面對挫折」、「戰勝挫折」、「挫折使我成長」、「名為挫折的朋友」,因此有專注於「過程」的書寫,專注於「改變」的書寫,專注於「經驗學習」書寫,以及將挫折擬人化,這是引導寫作方向。
但是孩子要問我挫折?我想了很久,挫折似乎都不大,要如何分享?
我回想自己的青春,考試失利的挫折,我是怎麼面對?那是什麼樣經驗?
我的感覺已迷濛,當時渾渾噩噩。
18歲大學聯考,我明知自己考不上,還是跟著眾人考試,搭公車到逢甲考場,那兩天鼻子好癢,我坐在靠窗位置,不斷抓著鼻子。那一次數學考10分,總分考183分,當年社會組最低率取標準310分。
從這眼光看來,那算是挫折嗎?
我以為比挫折,還要更糟糕。挫折彷彿不期待遭遇,但是我的失落,其實是預期中的,生命力量都塌陷了。
如今都不知道,自己怎麼「活著」?
這樣的日子很沒力,看著眾人在軌道上,自己在軌道外的日子,是一種想執著也無法執著的狀態。
我去了補習班,眾人看似都在努力,那是在軌道上,我則是看似在軌道,實則早已脫軌了,「行屍走肉」的狀態,有一點兒類近。
身在補習班,心卻如漂鳥。身體漸漸也脫軌,不再去補習班,跑去工廠打工了,跑去餐廳跑堂了,但是心仍如漂鳥,眾人拼命賺錢,我心卻不屬於那裡。
這樣的日子好多年。
這算是挫折,但是比挫折更深,是一種無力無望狀態,我感覺某種程度如街遊,但是這樣比喻對街遊不敬。
這日子怎麼熬過來?
我回頭看這一路,那一段歷程,就不再是挫折了。
我不執著於痛苦裡,很多人糾結在失落裡,那種失落特別難受,生命即撐不開痛苦,陷入那樣的漩渦。
我似乎身在困境中,但是心靈未糾結。糾結的意思是,為什麼別人可以?我就不可以?為什麼別人幸福?我卻不幸福?為什麼別人得到?我卻得不得到?為什麼他們都很好?我卻不夠好……
我發現所有失落者,無法掙脫陷溺者,在思維模式裡常如此。
很多生命失落者,處在不順之境當口,心裡始終不能接受,在受害者角色裡,盤繞的思緒與聲音:為什麼是我?為什麼會這樣?
這些聲音在腦海中,不斷的重複,終至讓人陷溺入漩渦。
我似乎沒有這個狀態。我細思內在狀態,我心裡面常有的聲音,其一是:為什麼不是我得到?我歸納自己不努力。其二是:我能做什麼?我要為自己做什麼?
說來也挺丟人,我心裡面計畫,我要怎麼做?我每日都跟自己說:「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,往後種種彷彿今日生。」
然後,好的情況是,我都做了幾天,我就又怠惰了。
18歲沒有上大學,「被迫選擇」入補習班,但是我選擇去「遊蕩」,那並非我的意志,而是我的無能力,但心志沒放棄向上,我認為自己「有才」,這說來很丟人,但這個信念是爸爸給的,爸爸期待我考大學,但未因我考不上大學,而對我失望或憤怒。
我的「被迫選擇」,也有「自由選擇」,我選擇沒跟某些人廝混,我選擇每天重新訂目標,我選擇去打工,我選擇寫日記,我選擇不賭博,選擇不飆車,選擇不抽煙……
我在現狀中,有很多想法,或被歸類為夢想,雖然身體不能達成,但是意識裡逐漸收攏,身體亦逐漸收攏,換成現在的說法,就是「擁抱不確定性」。
因為爸爸對我苛責少,所以我對自己亦自責少,在考試與工作的歷程中,我對自己運用小習慣建立,並且紀錄與欣賞的方法,後來以此帶孩子讀書,成效特別好用,也發現與「原子習慣」教導一致。
這也許是對自己的創造。
回過頭來看自己歷程,似乎挫折都不算挫折。說來的確如此,10年後20年後看此刻,哪一個挫折是挫折?又為何要耽溺其中?彷彿過去挫折,都變成有意思經歷,變成微不足道了。
青少年從作文書,作文命題延伸問我挫折,想理解我的挫折經驗,我只能含糊的寫一段過往,審視一下自己狀態,算是回應了孩子的問題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