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關起門來,不再與她說話了。
她痛苦的掩面,她的心裡糾結著大量「為什麼?」
她曾經為孩子付出所有,遠離家暴的先生,她只是想保護孩子。
孩子能感受到她的愛嗎?
孩子應該知道她的愛,應該知道她傾盡所有,為了孩子她什麼都放棄了。
放棄她的興趣,放棄別人的追求,放棄了更好的職位,她這麼大的犧牲,換來愛一個孩子,難道還不夠嗎?
問題不是在於給多少,不在於夠不夠?在於孩子有感受嗎?
檢驗的方式在於,孩子平常言談行為上,感受到媽媽的愛嗎?母女的語言裡,最多的是什麼呢?
孩子失落的時候,孩子挫折的時候,孩子失敗的時候,媽媽是怎麼回應她的?
媽媽在演講之後談話,不自覺就痛苦敘述,這真是一個悲傷的、痛苦的靈魂….
母女的衝突來自音樂,當初她鼓勵孩子學琴,孩子也願意學習,媽媽夢想著孩子表演,站在表演的舞台上,那也曾是她的夢想。但是,孩子逐漸變了,孩子禁不起吃苦,最近疏於練習了,開始反抗拉琴了。
孩子跟媽媽起衝突,將小提琴藏了起來。那是一把相對昂貴的琴,媽媽從車庫的雜物間找了出來。
小提琴找回來了,親情卻離開了。
孩子冷眼瞪著母親,說什麼也不願意練習。
媽媽軟話也說了,來硬的「不過就是」一巴掌,孩子用讓人心寒的眼神,讓人戰慄的眼神看她。
「不過就是」一巴掌?我只是想確認?
媽媽說自己不知挨過幾巴掌?還不是孝順母親,她這麼愛孩子,一巴掌能有這麼大罪惡嗎?
那一巴掌讓孩子冷漠,將小提琴朝牆壁摔去,關起門來再也不說話了,母女冷漠比外人不如。
我想像著被摔爛的小提琴,那是一個變形的夢想。
我問她跟原生家庭母親的關係,她說自己很孝順。
但是孝順不是關係,孝順有各種方式,都可以被詮釋為孝順。
她是個孝順母親的女兒,卻不願意跟母親相處,母親讓她感到厭惡。
這與母親的脾氣、態度、巴掌有關嗎?
聽到了我的問話,她突然安靜沉默了下來。
妳也希望親子關係,跟妳母親彷彿嗎?
她痛苦的說不出話來,只是頻頻的搖頭。
當年她多想拉小提琴,她只是陪拉都比人家強,她母親就是無法被說服,但是沉浸小提琴多愉悅?女兒一點兒都不珍惜,精於一項樂器,能讓人生得到很多好處。
看來小提琴未讓孩子得到好處,倒是得到了壞處。
她說受了那麼多的折磨,都沒有倒下來,竟然倒在女兒的面前,她感到茫然且無助?
我不知道哪兒聽來的話:讓我們堅強的,都是生命的大事。讓我們脆弱的,都是生活的小事。
孩子是否學小提琴?我歸類為生活的小事。但是有人視為大事?
我邀請她先懂得愛自己,一個不愛自己的媽媽,很難讓孩子真心感到愛,也很難讓自己得到愛,並且想想母親與她的關係,她要與女兒有什麼關係?她極力讓女兒學琴,真的有達到她的期待嗎?如果沒有的話,她何以一直這樣執著呢?
她生氣、悲傷又無奈的說:難道要我都沒有期待嗎?
說自己沒有期待,可能是不一致的。
期待本身並無問題,有問題的是合不合理?但是要求的人都以為合理。
有問題的是如何表達?以強迫的方式表達,顯然並非好的管道。
有問題的是如何面對失落?當期待失落了,自己如何面對?跟過去未滿足的期待有關嗎?
但是這位母親聽不懂,卻認真的要將這些話記下來。
我徵得她的同意寫出片段。
今天在舞象基金會線上課程,我剛好講了未滿足的期待。
看這位認真的媽媽,我也無法在短短的談話中,滿足她的期待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