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學員來信告訴我,上個月參加完工作坊,依照我給予的功課,我在《冰山小書》中提及的幾項功課中的兩項:
 

1、每天十次深呼吸,且是有意識的深呼吸。
 

2、每天練習覺察,以及回應自己。
 

我發現身體的反應強烈,且狀態越來越強烈,在悲傷的時候,不只是流淚而已,而是放聲大哭起來。有時意識到生氣、委屈的狀態,身體僵硬不易鬆開,藉由吼出來才逐漸舒緩。
 

這些狀況都是陌生狀況,過去不曾這樣經驗。
 

一般人在情緒狀態,是壓抑、刻意忽略、不意識的發洩,這些都不是連結自己。
 

我在工作坊中帶領的概念、脈絡與體驗,核心都是「關愛」自己。
 

愛自己的概念,有好多個層面,我不取向滿足期待,那通常通往放任,或者是寵的「貪愛」,我取向連結渴望,連結生命的自我。
 

除了「接納」自我,看見「豐富」的自我,我最著力於連結自己,連結自己就是一份愛。

這是丹尼爾‧高曼書中所說:「以感受為所緣的練習。」久而久之則心靈寧靜。

 

當連結自己的時候,為何會情緒豐沛呢?
 

試想一個不被愛的孩子,長久以來壓抑著憤怒、委屈、悲傷、害怕等情緒,看起來只是無事而已,但是跟大人的連結不親,那正式生存的法則,生存的應對使然。

一旦這樣的孩子,大人真正願意擁抱,願意靠近,願意接納孩子的狀態,這樣的孩子,可能先會鬧彆扭,繼而往往放聲大哭,情緒開始流動起來。

 

當長年不被自己愛的個體,一旦被自己關愛了,允許了,情緒也就鬆開了。
 

但是一般人並不習慣這狀態,不習慣情緒健康的流動。
 

談到此情緒議題,我經常要說明的,最讓人困惑的部分,不斷釐清的概念為:

情緒本身。
 

情緒的表達。
 

情緒的事件。
 

三者皆不相同,不能混為一談。。
 

最近我掛名推薦的一本書:《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: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》,提到身心的情緒重現,內在找碴鬼,皆指向童年的創傷經驗,並且美國精神科醫學修正版將於2022年正式放入此資訊。

拜現代腦神經之賜,我們越來越瞭解,我們經歷了什麼?我們該如何對待?
 

薩提爾模式的方式,以提問的方式,重現我們生長的經驗,框架如家庭圖、家庭重塑,讓案主具有體驗性,去覺察案主的眼光,案主的內在邏輯,重新導入體驗性的資源。
 

薩提爾1988年即過世了,我的老師貝曼等人,不斷在治療方式上,有了細節上的處理,我過去精細的看貝曼的晤談,從驚奇到學習,到知其然。直到我看到托勒、列汶等人的書,才知其所以然。
 

列汶更指出:創傷不一定要回溯,只要回應感官本身,就能得到療癒。這與丹尼爾‧高曼:以感官為所緣,就能得到和諧。指向同樣的答案。
 

列汶更為創傷帶來「擺盪」。
 

在薩提爾領域,是建立案主資源。
 

在正念的部分,導入當下的概念,將一行禪師所提的:愛、陽光與慈悲,以具體體驗的方式,成為療癒個體的步驟。
 

因此擺盪到安全所在,建立資源,辨識過去與當下,成了一個清楚的路徑,尤其在腦神經科學的領域,得到了更多的實證。
 

因為學員的提問,我想將這些脈絡寫得清楚些。
 

我也在全球薩提爾大會上,對貝曼老師報告:
 

將好奇的對話,導入生活的情境中。
 

將自我覺察與回應,成為生活中的練習,成為一致的人。
 

 

與此同時,我收到另一學員回饋:
 

做了覺察與回應自己的練習,我竟然進入了童年,掉入一片黑暗,害怕與悲傷湧現,我沒有逃避,直接去面對,但是我感到陌生,胸口巨大疼痛,快要將我淹沒,我只是不停的悲傷,伴隨身體的疼痛,隨後我頭暈、頭痛,我在想要不要停下來?
 

我想起老師說的,導入愛與慈悲,我將幾個愛的畫面,還有佛祖的慈悲帶入,我得到了很大的舒緩,這樣來來回回好幾次。我要告訴老師的是,我在心裡面一直有個愧疚,對我不能孝順父母,還有一個憤怒,對爸媽的不諒解,我竟然清楚的放下了,我不再責怪自己。
 

伴隨而來的還有幾件,都是自責、愧疚感,突然浮上來,也突然鬆開了,已經半個多月了,我在一個清明和諧的狀態,我可以體驗老師說的,什麼是和諧與平靜了?我感到巨大的和諧,一種前所未有的平安,即使面對外面的不如意,我也很寬鬆很有愛的接納,老師,這就是接納與愛嗎?原來要先接納與愛自己,謝謝…….
 

 

這位學員所回饋,正是愛自己。
 

正是貝曼說的,「無理由的幸福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