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承接著上一篇的提問,我將提問拆分第二部分回答:

●問題:「就像小美,在體驗了孤單,無助感,ˇ體驗愛,體驗力量,體驗接納,體驗自由,體驗價值之後,即便我的理智告訴我,我的生命可以跟以往不同,但回到生活之中,無助感依然存在,不是嗎?

 

現實生活裡帶給我們日復一日不間斷的無奈,都一樣存在著沒有消失啊?

 

回答:
「問題在於未真正體驗。
所謂的體驗,是讓思考停止,進入感受層次,只要進入感受。
但是這需要練習,也需要一點兒引導。因為停止思考,進入感受層次,對於沒有此經驗者,著實非常困難。
有一次我到佛教團體,帶領工作坊,學員拿著師父教誨:「要跟悲傷說再見….
學員問我怎麼辦?師父的教誨與我不同,而且可能互相抵觸。
我對學員解釋,師父說的沒有錯,與我的說法一致。
一是,面對感受的最後結果,都是要改變感受。
將所謂的「耗能情緒」改變成揚升情緒。
但問題最複雜的,是一旦改變感受成為目標,就會執著於改變感受,而非以愛、以接納面對感受,一旦執著就容易產生忽略、壓抑、否認…,而不是覺察、承認與接納。
因此師父說告別悲傷,亦是最終的結果之一。
二是,一般人提及感受,多半落入感受的「情節」之中,進入感受的故事裡了,容易形成自憐、自怨、自艾的狀況。我提及的進入感受,是進入感受本身,而非進入感受的情節。
2010年美國終生心理成就獎得主 
彼得.列文,在解鎖:創傷療愈地圖》與喚醒老虎》兩本書中,都提及只要靠近感受,專注於感受,就能得到療愈。

 

因此進入感受,去體驗感受本身,需提防思考、畫面進入干擾。
師父說告別悲傷,即是一般人進入悲傷的事件,告別「悲傷的事件」。

 

我所意指進入感受,是進入感受本身。
 

但進入感受本身,也有一個問題出現,即是長久不意識感受,並未深入感受的人,會引發一些身體的反應,諸如:暈眩、嘔吐、身體酸痛、失眠、發燒、腹瀉、發抖….等狀況,比如小美在意識無助時,身體開始顫抖了,這是禁錮在身體的感覺,被意識而引發的反應。曾經有大的創傷經驗者,需要學習自救的功夫, 彼得.列文提出「擺蕩」到安全島嶼,來回擺蕩於感受、安全島嶼,減輕、減敏創傷的影響,或者薩提爾回到此刻的功夫,再以資源整合帶入渴望層次。

再回到問題,即便我的理智告訴我,我的生命可以跟以往不同,但回到生活之中,無助感依然存在,不是嗎?」

問題在於沒有體驗,沒有專注體驗孤單、無助,也沒有體驗愛與力量。

試想一件艱難的事,有沒有在最孤單、無助的時刻?因為某些人出現了?某些畫面出現了?某些神跡給予感應了?某些話語出現了?某些意念改變了?某首歌出現了?…..,因而讓人擁有愛與力量?能夠一往無前面對世界?

那個關鍵出現的「☼☼」,就是體驗了愛與力量。

 

所以世界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自己。

當自己改變了,那麼應對外在的方式就改變了,世界也就改變了。

 

所以不是「理智告訴我」,而是「生命本身告訴我」,轉變的不是「理智」而已,而是「整個生命的存有」。
 

因此回到生活中,無助感也就不存在了。

過去我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直到我第一次理解此點,是在
保羅塔夫的書:《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:發展正向性格,培養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恒久能力》,書裡提到非理性行為,既是非理性行為,那表示理智無法控制,或者甚難控制。

 
娜汀哈裡斯的書中:《深井效應: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》,看見她的科學分析與追蹤,理解了生命、身體、思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看見癌症的影響與創傷有關。

另外讓人震撼的是
傑德凡斯,他在《
絕望者之歌: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》,記錄了自己的努力,都已經成了公司負責人,與所有家族裡站不起來的人不同,他以為自己是個倖存者,殊不知倖存者有後遺症,在婚姻、個人、關係裡面出現諸多狀況,原來他的創傷指數是6。

我想到「原爆」後的倖存者,不是活下來就沒事了。

這些資訊的發展,使得我更理解「所以然」,印證了薩提爾模式,使得對話的細節有了精細的發展,對於困境、阻礙、抗拒、案主的忽略與壓抑,我有更深刻的認識,也有更細微的對話路徑。

因此體驗是一門功課,薩提爾模式著重體驗,體驗並非「理智」層次。所以「
體驗愛……無助感依然存在,不是嗎?」

我的回答:不是的。重點在於體驗,而不是理智。

 

我在文中提及工作坊的小美,在我的貼文中留言:
很感恩,在我生命中能夠遇見阿建老師,很感動[流淚],你還記得小美。真的很神奇,最近在同一樣的時間,同一條的路上,同樣自己一個人走著,居然沒有了那份孤單的感覺。女兒說我變得有點怪怪地,我問她,你覺得媽媽的改變好不好,她沒有回答我,她只是開心地笑了。」

 

我在工作坊不是進行療愈,而是進行教育的工作。因此小美出來的示範,也只是簡單的對話運作,並未要對小美療愈,只是示範簡單的程式。

小美回應這篇文章時,寫到「沒有那份孤單的感覺」。

 

小美日後走在同一條路上,也許仍有孤單感覺,但是只要知道如何應對?知道如常看待這份感覺,那就是很重要的進步了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