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結束了三天工作坊,在寺院進行了三天,對我是特殊的經驗。
 

去年在檀香寺落腳數日,腳已斷掉了,卻堅持來此地,無疑是一個好的決定,是一段美好旅程,彼時斷腿而不覺罣礙,對我亦是新的經驗。
 

今年工作坊的場地,一尊佛在講台前,凝眉捻指定靜慈悲,無比莊嚴慈愛。我感覺佛的寧靜,亦在我身體裡安住。

我不是佛教徒,隨喜引用簡單佛法,談薩提爾成長模式,頗覺莊嚴有生命力。

 

三天工作坊幸有助教,幸有一尊佛陪伴。

甚多人在工作坊中,引導覺知感官之後,感覺頭暈甚至嘔吐。當觸及感受、愛與慈悲議題,一旦進入體驗的層次,甚多學員抗拒便出現了。

 

長年以來,我們關注維生、成績與表現,並不關注感受、專注與自己連結,此心智發展的方向,被當前教育系統忽視,殊不知此乃通往仁慈、關懷與慈悲之路。我們在家庭、學校與社會的應對,形塑了我們的大腦,原來腦神經是每天被影響的,直至成為一個反射的應對,每天都在無意識的進行,因此形成了此刻的狀態。
 

訓練身體肌肉的人常上健身房,心靈肌肉亦需鍛鍊,禪修正念的人有健心房,一般人則是在家修行者,每個當下都可以覺知練習。
 

我與學員的對話,從覺知感受的示範開始,再進入觀點、期待的探索,再連結人的渴望,因為嫻熟冰山,我僅運用簡單問句,即能做出示範。當我深入探索問是否愛自己?竟有那麼多人搖頭。
 

當我退後一步問話,探索學員想愛自己嗎?願意愛自己嗎?也是這麼多人搖頭。
 

除了探索發生了什麼?你不想愛自己?我只有運用愛的體驗,啟動他們體驗愛的本質。
 

社會上的應對,據我觀察已形成習慣,容易看壞事不易看好事,觀點朝向批判與缺失,因此常聽見人們期待,聽見人們的批判。我期待從成長模式發展出來的對話,能改變這樣的狀況,能帶動新的應對面貌。常覺得世界需要更多善意,更有耐心、慈悲心與愛的人,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,而是一種具體的特質。然而甚多人不懂愛自己,甚至不願意愛自己,當觸及了愛的體驗,以及自身的感受,慣性軌道便被衝擊了,頭暈甚至嘔吐隨之而至。
 

昨晚在吉隆坡座談,應馬來西亞薩提爾發展協會之邀,與容曾莘薇(Grace)博士,羅志仲博士對話,紀念薩提爾逝世30週年。我在2010年即見過Grace,當時我赴香港參加薩提爾全球年會,並於小型工作坊發表3小時,關於薩提爾成長模式的運用。Grace老師當年在大會主講,她是第一位獲得satir獎項的華人。當年我發表三小時工作坊,認識了大陸的邀約者,開啟各處演講的契機,亦未料多年後與Grace老師同台,此次羅志仲老師也受邀,志仲將對話融合靜心,影響了很多人,並且深受馬來西亞學員歡迎。
 

在座談會中我提及冰山的生命力、自我層次的「我是」、以及靈性的部分,學員提問我如何連結?從何開始發現或體驗?
 

2011年我赴大陸講座,大陸朋友送我一本李爾納,我閱讀之後頗有體悟,隨後的2012年開始覺知身體感受,並且將覺知身體、覺知情緒成為一種習慣,得以觀察感受、內心的變化流動,而不將感受視為「我的」,只是單純的感受。

那樣的關注成了習慣,我當時並不知這是正念,讓我開啟寧靜之流,也因此我對冰山有了美好的詮釋,在成長模式中講對話,加入了「停頓」的重要概念。我更因此在冰山圖像裡,在感受的層次區分兩部分,感受刻意區分「身體感官」/「心裡情緒」,並藉由身體體驗展開圖像,如今亦越來越熟稔這個探索路徑,亦帶至工作坊教學。

但我在座談中談及此層次,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接收罷了?只覺得浸潤在冰山之中,每經過一段時間,就有新的體驗與發現,這大概是「神」給予的禮物吧!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80081888 的頭像
    im80081888

    開放教育空間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