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OKAPI

登了一篇文章,我為新書《李崇建談冰山渴望》,寫我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,歷年來所寫的書,各有什麼不同方向,這一本書的不同之處。

標題是〈明明一切都順利,為何覺得人生無意義?李崇建談幸福的程序

人的內在有個程序,遇到事件的反應,遇到事件的抉擇,內在的想法、感受與自我,每每都在變化,就是人內在的程序。    



這個程序除了基因,影響最大的是成長背景。



前幾天有位朋友,跟我提到他的孩子,正處於青少年,嚷著說自己沒有幸福,從出生到今天都無幸福。怎麼會這樣子呢?細問之下,方知朋友對孩子的生活,控制得非常好,每天要進行計畫,要好好努力學習,從小到青春期如此。



孩子功課很好,考試考得很好,也是很棒的事。但是孩子的世界,只有考試與成績,孩子縱使考得好,也是因為考好能回應世界,得到眾人的肯定與價值,這並非人的自我價值,而是回應世界的期待,這也是求生存應對。

孩子怎麼會有幸福呢?孩子需要去「應對」現實,這即是求生存應對。



人若處於求生存應對,當需要回到自己時,難以體驗存有的愉悅。



人的生命就是愛,就是接納的結果,什麼事都不用作,應體驗到幸福感。但這樣的境界不易,但於日常中體驗生活,常體驗到幸福的存有,應是很正常的狀態。



,為自己體驗存有積累,冰山底層的生命力由來。幸福是一種體驗「存有」,比如孩子投入閱讀、積木、運動、山川、登山



並非孩子不能「求生存」,而是孩子是否體驗自己,體驗存有的愉悅感,那就是與自己的連結。



歲之前大腦發展迅速,也許因此潛藏這些美好體驗的能力。且家庭風暴的哪些年,一路以來都由父親支撐,給我最大的能量後盾。10歲之前家庭幸福,10歲之後遇到的風暴,我與家人的關係緊張,但是我10我在書裡描述自己成長,



我的童年幾乎於山裡、河裡與野外為伍,那是很單純的愉悅感。



歲之後,我重考大學數次,做了無數多的工作,父親雖也給我意見,但是從來包容我,滋養我「渴望」層次的「自由」。18乃至於我



,在各種職業裡轉換,父親從來都是關心,而不是焦慮的應對,這給我莫大的禮物。….現在想想不容易,父親怎麼允許我打工呢?我去發海報、酒店服務生、餐廳服務生



這些成長歷程想來重要。



因此我問朋友,「孩子能感到父母的愛嗎?感到自己是幸福的?」



朋友說:「我給他吃好吃的。應能感到我的愛。」



朋友給的是物質,物質不能與愛劃等號。很多有錢的人,也常不感到幸福。



擁有幸福感的人,也能積極去賺錢,也能求一番功名,也能有所成就。但是人生很奇妙,很多人不是追求幸福,被教育過程與目的,亦不是求幸福,而是求有所成就。




求幸福感與成就感,可以同時放入不違背,但不是控制、不是放任,不是寵,而是愛與接納,這都是冰山渴望層次。



朋友來問我怎麼辦?孩子一直感受不到幸福。



我請朋友不要控制,跟孩子好好討論,培著孩子追尋樂趣,培養除了電腦遊戲的投入。



……那就不要逼著孩子計畫,不要逼著孩子補習,不要逼著孩子

只是說得很容易,朋友搖搖頭說,「那是不可能的。」






實在是知易行難。

我在OKAPI刊登的文章如下:https://okapi.books.com.tw/article/1515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80081888 的頭像
    im80081888

    開放教育空間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