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企業辦了三場工作坊,破了我工作坊紀錄。
以往都是女性多過男性,而這三場男性比女性多,最後一場男士佔三分之二。
2001年我參加薩提爾專訓,36位參與的學員,只有3位男士,分別是陳茂雄、張天安與我。
貝曼老師說,男士參與向來少,所以工作坊的男士,個個都是寶貝。
我在各地辦工作坊,女性參與的比例,遠超過男性非常多,大概女性較關注這議題。
近年來男性比例增加,亦從未超越女性人數,唯獨這三場企業例外。
人生在世各有包袱,男性的包袱在這一區塊,會顯得重一點兒。
但是這三梯次工作坊,科技業為主的男學員,卻展現高度敞開,還有高度的學習意願。
我在課程中講解冰山,談及感受的應對,何謂全然的接納?
全然的接納,即能連結自我,得到全然的和諧。
但弔詭的地方是,一旦應對自我感受,意欲得到「全然和諧」,即陷入了「我執」,而無法得到和諧。
然而人本有期待,卻不能被期待綁住,這個道理不易理解。
一旦被侷限在期待,執著的狀態形成,進入渴望的可能就弱了。
所以說我愛你,就是真正的愛,而非透過愛,滿足一己之期待。
靠近自己的感受,本質就是接納,就是愛這樣的自己,並非要消滅感受,得到全然的和諧。
一旦靠近自己的感受,起了執念欲得和諧,那就不是接納,而是一種執著了。
但是小我經常匍匐,小我欺騙了我。
我將這樣的情況,以雙縫實驗的偵測者比喻,科技工程師多半能理解。
貝曼老師去年西安大會,公開說明薩提爾模式,乃是量子模式。
從這個觀點來看待,真是量子模式,從很多地方看,亦是量子模式。
除了以量子解釋,科技人能接受。對於好奇的邏輯,更適用於科技人。
有夥伴提問,無意願靠近親人,問我該怎麼辦?
我問夥伴,從這個提問裡面,希望得到什麼呢?
夥伴停頓之後,也說不出來「期待」。
我問夥伴想要有意願嗎?意思是有無「意願」?去找「想要」的「意願」?
這一段真是拗口,所幸科技人能理解。
夥伴說不想找意願。接著夥伴說已經懂了,沒有問題了。
我想起曾做企業溝通,兩方持相反的意見,協調者無法協調共識,使得一個計畫各執方案,誰也不願意放下意見。
主管請我進入溝通,我不瞭解什麼企劃案?單純問了幾個問題,其中一方首肯有了共識,另一方亦釋出善意。
現場觀看我談話的主管,很訝異我做了什麼?
其實只是做了回溯,在冰山層次探索「感受」、「期待」與「渴望」,與談者也很敞開,願意在對話中繼續,才有了後續的結果。
主管問我一個問題,難道之前都不敞開?
原因是對話的路徑,使得人不敞開。
回到「無意願靠近親人」這個議題,有辦法讓提問者,願意靠近親人嗎?
我的答案是可能。
我相信無人願意,或者想要,疏遠自己的親人。那是過去經驗裡,關係逐漸被塵封了。
接觸對話者的感受,回溯塵封的關係,鬆動人慣性的思考,連結他與親人的渴望……即使仍不願意靠近,生命也會變得柔軟,從無奈轉為自由,擁有更多可能性。
前提是提問者的接納,而非執著於他要改變。
這樣的對話系統,更可以量子理論比擬。
最後一梯的工作坊,科技業的夥伴們,分享了很多能量實驗,關於「撓場」的實驗,還有「撓場」的故事。
我剛好也讀完《撓場的科學》,雖然這本書裡的理論、公式,我都看不懂,與我熟悉領域甚遠,亦無太多心得可說,但仍舊充滿樂趣,特別記下一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