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ily上完工作坊,課後問我人生問題,我只能傾聽以及提問,讓她重新覺察與決定。然而世間各種疾苦,常非旦夕之間解決,卻可以決定如何決定?並從細小的覺知與改變做起。
Emily回到生活中,回饋了自己的覺察,還有覺察之後的改變。
人的內在系統,也就是冰山的整體,常來自生養的環境。孩提時候被對待,非我們所願或所決定,當我們長大了,內在系統仍停在過去,形成了幾個慣性,比如感受的慣性、思維的慣性、未滿足期待的慣性、生命存有的匱乏感,以及應對的慣性。
長大了就能為自己負責,負責任的起點除了「決定」,還有幫助自己「覺察」。
Emily分享自己的覺察,乃是與自己8歲孩子連結。
「孩子很喜歡昆蟲跟動物,家裡也養了甲蟲、烏龜。
他常開心的想與我分享。但我總是不想聽,或是感覺不耐煩。
我覺察到了自己的情緒,內在是不安與厭惡。」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Emily此處的覺察,我以為很重要,因為一般困在應對上,即是「我不想聽」。
還有困在未經覺察的內在,「感覺不耐煩。」
Emily此刻覺察不安與厭惡,應當做了一些停頓,且稍緩的回應這樣的自己,這是很重要的過程,我以為Emily此處做得很好,有別於以往「知道不耐煩」,所產生的應對狀況。
Emily在覺知自己以後,更深入的覺知自己過去,這便是回溯的功夫。
一般我將回溯導入對話,但是在自身覺察中,我常期望學員懂得覺察情緒,停頓且連結自身,再來練習下一步,但Emily覺察自我很迅速。
我整理一下這個過程。
過去的Emily,雖然知道「感覺不耐煩」,但是並未停頓與經驗。
因此出現了,「我不想聽。」
我估計即使勉強自己聽,也是非常不舒服,形同敷衍孩子的狀況,且連結就不會深刻。
如今Emily覺察內在「不安」、「厭惡感」。
她停下了慣性的應對,停頓、安住自己內在。
因此產生新的覺察......
她接著說: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我想到小學的時候,調皮的男同學,常拿昆蟲到我眼前,讓我嚇到尖叫,他們就很開心。
我發現自己在抗拒,抗拒小時候的感覺,那會害怕、會焦慮。
我告訴自己,我長大了,我已經不害怕了。
我主動找了兒子聊天,問他喜歡觀察甲蟲的原因。
他講了好多好多,講到他喜歡觀察,觀察它們為了搶食、爭伴侶在打架,他的眼神很亮、充滿熱情,這是我從未與他共有的歡樂情緒。
我感受到了他的激動與愛好,原來是這樣的美好。
最後他問我,「媽媽,妳今天怎麼會突然問我這個問題?」
Emily回答:「我想找你聊天啊!想要多了解你,怎麼都不怕昆蟲。媽媽以前好怕昆蟲喔,你比我勇敢好多。」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從細微處做改變,重新覺察與回應自己,重新決定自己的應對,就能創造新的局面。
設想親子關係,長久以往的互動,或者多一點兒分享,彼此之間更多連結,這個孩子會朝向什麼狀態發展?
我無疑是樂觀的。
我以為Emily做得好美,能為很多人帶來啟發與學習,因此徵得她的同意,整理了與分享了她的歷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