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與耀明合作的書,在今天(2月27日)上架了,我前天已經拿到書。

這本書的書名,我本來取名《守護之心》。

取名《守護之心》,乃將重心放在「心」,亦即父母、師長……的心。只有大人照顧自己的心,方能守護孩子的心。

對話本從「心」出發,一顆受傷的心,無論是溝通、教養、教導….,都產生大大小小的拉扯,或者是副作用,但是「心」的課題,要談並不容易。

有名的禪宗故事,惠能歸嶺南後,印宗法師講《涅槃經》,風吹而幡動,一名僧人指出「那是風吹動」:另一名僧人說:「是幡自己動的。」兩僧人爭論不休。

惠能進來說:「不是風動,亦非幡動,仁者心動。」

然而心動之覺察,本就太難太難。

決定歸越南等待涅槃的一行禪師,「我們應用不增加人們心中的絕望,也不增加人們憤怒的方式,去省思與討論各種事件。」

很多人也舉起這樣的旗幟,要讓人更和諧的存有,更良善的方式溝通,但言說與文字表達,都在增加他人的絕望,或者增加他人的憤怒…..,指責者不知自己正指責,說理者不覺自己在說理。但是正如「心動」之難覺察,能看見他人而難見自己。

我亦常提點自己,我亦是那一類人嗎?亦是心動而不自知嗎?亦是言談之間挑起絕望與憤怒者嗎?也許很難避免這些,但是有所覺察也就能減少,日課應日竟有功。

薩提爾並非護身符,亦非神功護體,反而有時進入薩提爾,更難見一己之迷障幾何?因此冰山不止是探索他人,亦非只有探索自己,我以為應先用在覺察。

覺察是一門功課,是一門無止境的功課。

因此我當時寫《守護之心》,起心動念始於「對話」。但「對話」宜先提出,亦即在教養、教育書裡,「對話」乃與人溝通,如何「教養、教育」孩子。屬於比較好講解、好明白的功課,雖然可能不好學。

「覺察」乃與自己連結,一般人不易注意。溝通出現狀況時,一般都是他人過錯,想方設法改變他人?或者淪於自責。因此《守護之心》,與之前幾本書的區別,我已將方向從「對話」,拉到注意覺察內在。

然而內在的功課難講,我預計以兩本書來談。先談自己的心,讓父母、師長意識「覺察」、「照顧」自己的重要,下一本書則寫如何覺察與照顧。

我很少取書名,我取過的書名是《長耳兔的36封信》《心教》、《對話的力量》、《閱讀深動力》,應該未過一半,其他都的書名都不出自我。

我的書名本是《守護之心》,編輯建議我加上「薩提爾」。我雖不喜歡加上薩提爾,但是也從善如流,因為確實是從薩提爾模式出發,且書中引用我的老師貝曼,在2019年5月釐清薩提爾模式,是哪幾個模式的概念,且提出我自己的解說與看法。

書訊如下:
博客來:http://bit.ly/2vicbC3

 

金石堂:http://bit.ly/3a2OQ5V

誠品:http://bit.ly/38YFTuu

讀冊:http://bit.ly/3cbS7SD

momo:http://bit.ly/2I21c29  

 

博客來電子書:http://bit.ly/2VmlBa9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