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書寫依蓮的陳述:「依蓮夾雜著複雜情緒泣訴,她憤怒老師的「粗暴」對待。」
 

我將「粗暴」一詞括弧,因為那是依蓮的解讀,我關注的是依蓮的內在,不是關注外在的「故事」。

 

當我進入依蓮的內在,依蓮感到無比孤單,還有伴隨著害怕,這些從來不為人知,也不會有人在乎。
 

這些依蓮的訴說內容,我只是傾聽與提問。
 

我好奇她發生什麼事情?
 

好奇她內在有何感受?
 

好奇她對感受覺知嗎?接納嗎?
 

好奇她的應對方式?
 

好奇她對老師的解讀?
 

好奇她家庭如何應對?
 

好奇她期待什麼嗎?
 

好奇她如何看待自己?
 

這份好奇帶著我的接納,與我對自己的覺知,而不是陷入一個建議者、說教者、壓迫者、指責者的糾纏身分,那不會為她帶來力量。
 

熟悉薩提爾模式的人,可看出這些簡單的提問,是在冰山各層次進行,除了讓我理解她,也讓她對自己多一份覺知,幫助她為自己更負責任。
 

 

「依蓮的孤單」
 

依蓮來自一個傳統家庭,父親忙於家族事業,少有機會跟孩子談話,母親雖然與她有互動,卻也忙著管理父親公司。依蓮常常一個人在家,從幼兒園時期即是如此。
 

她的小學時期很孤單,她早早已習慣了,但從未釐清孤單感覺,有時她喜歡孤獨感,有時因寂寞產生煩躁。孤單衍生出各種連帶情緒,在各種狀態中帶來多重想法,既複雜且歡喜的夾纏感覺。
 

孤單帶來了自由。
 

孤單帶來了寂寞。
 

孤單帶來了美感。
 

孤單帶來了獨立。
 

孤單帶來了力量。
 

孤單帶來了……。

 

我想帶她分辨這些細微狀態,並且成為自己的主宰,而不是孤單主宰著她。在冰山各層次中,前面的冰山提問,我從事件探索依蓮感受,再以這個感受為「所依」,探索她對感受的觀點,她對感受的期待,她對感受的應對,這個感受由來的歷程,我再進入她生命力的養成。
 

她有渴望被關注、被愛、被靠近的時刻嗎?
 

依蓮回應我的提問,說著便落淚了。
 

她覺得自己在家最渺小,不如姐姐漂亮,不如弟弟受重視。她就是一個人,向來就是一個人。她看著姐姐被稱讚,弟弟被眾人呵護,看著家族的堂兄弟姊妹被關注,她只能一個人躲回房間……。
 

國小二年級的某一天,她在學校被同學指控,偷走別人的東西,但真相並非如此。老師當眾斥責她說謊,她非常憤怒還以白眼,竟然被拖到走廊罰站,隨後被帶到辦公室罰站。她以冷漠的姿態站著,心想要罰就任你們罰吧!反正她也不在乎了!經過的老師對她冷言冷語,還有同學看熱鬧的眼神,使她累積的憤怒無處宣洩。當天她獨自走回家,被同學們刻意疏離,甚至遭受語言霸凌,沒有一個人靠近她,她好想離開這個世界,離開暴力與不友善的地方。

 

依蓮踏入家門時,冷清清,孤單單,爸媽當然不在家,姐姐弟弟還沒回來,她獨自躲在房裡哭,內心糅雜對世界的憤懣與無奈。依蓮記得房間有一扇窗,每當有人經過時,她會下意識看看,是不是家人回來了?她期待有人打開她的心扉,她內心其實渴望有人陪伴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