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書裡寫了這一段,我想起與依蓮的連結,最初她被送來我這兒,她不願意見我,不願意說話,對我產生敵意。

最後她願意見我了。

她怎麼願意見我呢?

我在工作坊遇到很多家庭,孩子完全不願意溝通,甚至將父母吼出去,因為孩子已經有力量,長成一個青少年了,過去的應對模式種下了因,現在的狀態成了果,父母連好奇都無法施展,那麼怎麼辦呢?

一則是父母需會「表達」。

二則是父母的應對姿態,不只是語言而已,還包括細微的行動。

書裡的這個孩子,我取名為依蓮,她從抗拒我到願意對話,期間我僅傳達兩次表達,一次透過媽媽傳遞,一次是她拒絕說話後,我簡單的表達想法,她就願意連結了,我歸納為運氣很好,也為自己的應對歸納一番,下方的對話是她單獨見我:

依蓮來見我了,獨自來見,不想任何人陪同。

依蓮從拒談,到願意談話,我歸納除了運氣之外,還有幾部分:

接納她不來→傳達我的關懷→覺察自我內在→傾聽母女的聲音→我與一家人內在連結→主動詢問並且邀約。

我們再次見面,問依蓮怎麼願意來?她只有聳聳肩,說不出所以然,隨即跌入沈默深淵,默默不語了。我們進入安靜時空,時間如斯平滑純淨,如湖水澄澈微明。

我覺察自己內在。

內在安靜且深刻,我時時刻刻覺察,成了多年的習慣,之前我安然聆聽她們訴苦,此刻安然面對依蓮的緘默。

「現在發生什麼了?」我指著依蓮的心。

「不知道!」依蓮停了一會兒,搖搖頭。

我們又進入了安靜,依蓮也很接受安靜。

父母、師長、協助者在此刻,往往急於打破安靜,起因是「內在」有了尷尬、不安、焦慮與緊張,常常還未照護自己,就做出了應對的言行。安靜即是停頓時刻,覺察與安頓自己,也讓孩子停頓沉澱,再與孩子做出連結。

我想要照顧她的心,最直接的方式是關心「此刻」,「當下」她內在的發生,而情緒是心靈的訊息,我的關注讓她覺察當下。

停頓一會兒,我問她,此刻有什麼感覺?

她搖搖頭,表示沒有感覺。
會焦慮嗎、緊張嗎、不安嗎、生氣嗎、難過嗎……?

依蓮仍舊搖搖頭。

「那身體呢!身體有任何感覺嗎?」一般人不容易覺察情緒,但是對身體的覺察容易一點兒。

「肩膀有一點緊緊的。」依蓮低著頭說。

我邀請依蓮感覺肩膀的緊,並且接納這種緊的感覺。

依蓮停頓片刻之後,淚眼汪汪,啜泣起來……

這個作法我在《心教》一書曾介紹,是打開孩子內在的方式。很多人見這樣的引導,多半覺得魔術般神奇,其實是簡單且自然的道理。因為一般人不懂愛自己,亦不瞭解自己。一般人以為的愛,常止於滿足期待,然而愛並非如此,不是執著於滿足「貪愛」,而是一種真正的「關愛」,關愛來自瞭解自己,瞭解自己始自於「覺知」。聚焦在肩膀的緊,就是一份對身體的覺知,亦是一份初始的關照,這亦是以「正念」引導對話。

當依蓮意識肩頸的緊,這便是接觸自己身體,覺知自己的身體。覺知自己身體,意識真正承認之後,接納就開始發生了,被自己接納即是被愛,情緒的感知就能自由連結。

正如一個委屈的孩子,被父母關愛呵護,就能安全敘說生氣、委屈與受傷。
依蓮說,自己感覺很憤怒。

從身體的意識進入,接觸內在的憤怒,憤怒的圖像容易出現,事件也很快被識別,透過語言不斷敘說出來。

依蓮夾雜著複雜情緒泣訴,她憤怒老師的「粗暴」對待,只在乎成績好的學生,因此當她成績掉下來,日子也從雲端掉入地獄。她說出不能訴說的痛苦,她根本沒有好朋友,同學暗地裡較勁優劣,面對功課壓力時更是如此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