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上週的作文課,主題是寧靜。
 

以寧靜為主題對話,讓孩子搜索寧靜體驗,在寧靜體驗中聚焦。探索式的對話,好奇成了我的主體,開發彼此的視野,也對彼此有較多瞭解,在作文領域中,體驗對我而言很重要,體驗非指親身的經驗,而是包含直接感官與次級感官,打開體驗的層次,那也是文學的功能。
 

有時候人寧靜與否?需要一些媒介。一曲舒緩的音樂,一朵雨中佇立的花,一場淅淅瀝瀝的雨,一個動人的畫面,一個和諧遼敻的藍天,耶穌或者佛陀,一顆巨大的樹,一條項鍊或石頭,或者某個人出現
 

以對話敲敲孩子經驗,什麼樣的媒介讓人寧靜?孩子各有自己的經驗。
 

其實不寧靜也有媒介。
 

比較令人悲傷的答案,是「父母與老師,絕對不會讓人寧靜….
 

孩子們七嘴八舌,大人讓孩子不寧靜的原因,是大人張口說的話。我歸納這些言論,大抵是命令、要求、指責、道理……
 

我腦海裡面,環繞著幾個畫面,是父母很困難的告訴我,若不說這些話,那要怎麼說話呢?那意味著這些語言不好,卻無法封阻自己不說。否則便是閉起嘴巴,卻又是拒絕溝通了,而大人內在也不寧靜,因為充滿沮喪、無奈與生氣。
 

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語言,成了孩子腦海的錄音帶,只是播放的旋律是否愉悅?聆聽者的腦海,常常有聲音環繞,一旦檢視這些聲音,不難發現干擾的噪音,來自外界給予的聲音,這就是思緒的纏繞,內在的確不容易寧靜下來。
 

我跟孩子們分享,我和他們父母同輩,也是這樣成長而來,也被父母這樣對待而來,內在也不一定寧靜。我邀請孩子們思索,如何成為寧靜的人?和人應對時如何寧靜,又如何使人寧靜?
 

孩子當然難有肯定答案。
 

如何跨越這些噪音?和自己的愛連結?和父母的愛連結?成了寧靜裡的功課。寧靜從不評價、不說理開始練習,練習對他人好奇,也對自我好奇,這就是探索的功課,當探索成了習慣,探所有了脈絡,世界便寧靜下來,宇宙也就和諧了,這功課需要時間汰洗,甚少有人能一蹴可幾。
 

我和孩子的對話,帶至童年的經驗,詢問孩子是否曾迷路、擔心、孤單,在那樣的經驗中搜尋,詢問當時若父母出現在身邊,是否會感到安穩寧靜?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印象,感覺父母在一旁的安然,心靈也就寧靜下來了。
 

父母也讓孩子感覺寧靜,頗值得人安慰。只是這些寧靜經驗,被大量的噪音給淹沒了,怎麼樣避免噪音呢?比較悲傷的問題是,人與人的連結,語言是主要的工具,然而父母一開口,孩子就不寧靜了。但是父母不說話了,也封閉了彼此的連結。
 

語言若是一條道路,我將此視為最不易的路,因為語言讓人通往天堂,語言讓人通往地獄,語言讓人一輩子不得安寧,語言也讓人永遠安息。
 

孩子問我如何寧靜?我無法具體分享。因為我對大人說明,能力都顯得不足,只能在靜心、正念、呼吸,或者冰山框架的滋養詮釋。可見語言的傳遞,還真不容易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80081888 的頭像
    im80081888

    開放教育空間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