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到雲林國教輔導團講座,這是張輝誠老師促成,學思達與薩提爾結合,運用於班級經營的分享,聚焦於對話的脈絡。
 

看見蔡志豪老師坐在台下,心裡第一個念頭浮現,是志豪又重複來參與了。我演講的場次眾多,每每遇見重複聽講的朋友,總期望他們不要再聽了,我還沒有新東西可分享。但是我隨之而來的念頭,看見伙伴坐在台下,心裡面也感到很溫暖。
 

2月份與學思達伙伴進行三天工作坊,我心裡和這些伙伴更貼近,在每一個場合重新遇見,多了一種家人的感覺。我後來細細回溯,似乎參加過三天工作坊的伙伴,我大抵都有類似的感覺。志豪昨天和我一起午餐,志豪和我分享他的教學與對話心得,我感覺志豪更沈穩深刻,感覺更多自由的流動。
 

講座中我常分享一個議題,「若是孩子上課時分心,教師糾正孩子的行為,好奇孩子的狀況,孩子卻回答:『今天上課很無聊….』,教師該如何對話
 

休息時間過後,教師舉手問我一個問題,大致上是孩子這樣直白,要怎麼樣教孩子禮貌呢?
 

這是我真實遇見的狀況,當時古典音樂台的主持人觀課,我上課時一位孩子舉手回饋,就說:「阿建老師,今天上課好無聊喔
 

當時我與孩子有簡單對話,不僅有趣也讓我開心。
 

但這樣的議題,每個老師有不同衝擊,也有不同的感受、觀點,自然有不同的回應。我並未回答老師的提問,反而將這個提問回到大組,詢問孩子這樣表達,覺得孩子不禮貌的舉手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師表態,表態的老師覺得孩子禮貌與不禮貌,各佔一半的人數。
 

這個結果讓我驚訝,因為我從未聚焦在這些題目討論。
 

現場的教師很開放,充分表述自己的看法。教師認為孩子不能現場說,尤應該私底下說就好,或者不要告訴自己,應該告訴別人?
 

也有教師認為,孩子應該顧及老師的感受?孩子應該為老師感受負責。
 

我從這些問題裡,延伸其他提問:「孩子若覺得課程無聊,孩子可以表達嗎?孩子如何的表達是妥當的?」、「人需要為其他人感受負責嗎?」….
 

這些議題都頗為重要,因為這些議題妥當的討論,有助於團體彼此的瞭解,也有助於打開彼此的內在。只是我僅能淺淺討論,因為這些議題的討論勢必會越來越深入,也越來越深刻的讓我欲罷不能….這也是我帶領孩子上課的方式。
 

志豪老師昨天也分享了自己。不過我打斷了他的分享,未讓討論深入交錯。但是我感於志豪的想法,與我大部分都貼近。
 

因此回程時我思索,若能有專門討論這些議題的時間,僅在觀點上討論,且多元的帶領團討,帶領者若能開闊且接納,就會很美妙且讓人更多自由,教師回到教學現場也會更寬闊了。
 

學思達的伙伴們,有幾位教師都可以帶領討論,包括郭進成老師,許扶堂老師。我以為蔡志豪老師也很有能力。我期望未來教師進行類似班級經營、師生對話、正向管教議題,可以請這些教師幫忙,因為寬闊的對話,能讓人有更多覺知,這是我昨天講座的感想…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80081888 的頭像
    im80081888

    開放教育空間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