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裡不到九點,我便躺在床上沈沈睡去,好久沒有這樣早眠,原本僅是想休息一會兒,未料醒來已過中夜,熄了燈便繼續睡去,想是旅途匆匆,身體需要睡眠之故。

清晨便為晨光喚醒,算一算睡了10個小時,真是奢侈又美好的一覺,平日的睡眠平均6個小時而已。醒覺便開始回信,積累了甚多天的信,剛剛才完全回覆完畢,竟然超過3小時了。這些信件多半都是提問,關於各種想要詢問或邀約,有的簡便有的複雜,還有的是長期以信件陪伴的孩子,以信件往返給予孩子力量。眾多回信中,我想提一位沈迷於網路遊戲的孩子,媽媽來信問我該怎麼辦?

這是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。

事實上這個問題,是我上週去國健署帶戒菸講座,有位學員詢問朋友的孩子。我聽了前面,便將孩子的狀況接續詢問,果真又是一例「資優拒學」。資優生能面對失敗嗎?父母親能陪伴他們失敗嗎?人生能否都不失敗呢?

資優生在失敗的時候,都是以成敗在界定自己的價值,而不是看見豐富的自己。因此我需要請家長進行的是,能否先跟他們健康的對話,在對話中不要指責、抱怨、說理、講期待….,而是真心的探索與分享?

但是我昨天進行一天工作坊,我深深瞭解這些工作,需要更有耐性帶領成人,才有機會將這個理念帶給我們的孩子。

因為當成人面對教育的失敗,也會以扁狹的眼光看待自己,常常陷入自我責備的漩渦,而不知道自己該如何負責?並且以此眼光看待自己,覺得自己不夠好,覺得自己真糟糕,因此焦慮、憤怒、不安、沮喪、無奈與無助都來了。

看似表面的問題,往深裡探索就發現,我們並不愛自己,或者這份愛僅存留於頭腦的概念,而不是深深的體驗。

昨天有位家長,提及了對孩子的愛,無法真切的感受到,但是她知道自己是愛孩子的,卻無法擁有體驗。工作坊結束之後,她有了疑問,懷疑自己真的愛孩子嗎?因為她從小就感受不到父親的愛,她只是滿足父親的期待。

一般的家長將期待與愛包裹在一起了,因此愛的體驗成了形式,也就在腦袋裡有了深深的困惑。我們的思維邏輯,違反了真正的生物性的體驗,但是仍在思維裡找尋答案。我真想有朝一日,能有一個機會,帶領一個長時期的如兩週的體驗工作坊,但是我並不知道成效如何?只是很想朝這個方向努力。

我的老師貝曼曾說:「先看見自己內心的美好,才可能真正看見別人的;我們要先感受到對自己的愛,之後才可以去愛別人。」

這不僅是一個概念,而是需要對自己愛的體驗。

好好的睡上一覺,也是看見自己的需求吧!也因此我從不勉強自己,太多的疲累或者太多的承擔,當自己內在還沒整理好的時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