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個付費的講座,「講題是如何和孩子對話」,我將訊息公告,讓有興趣的朋友參與。
這一次講座,除了將基礎脈絡快速帶一遍,在一致性的對話脈絡上,我期望帶出更多實例,也期望現場朋友提供具體案例,現場示範對話與討論。
與此同時,我收到一位媽媽來信,她聆聽過我的講座,傳來一篇對話的紀錄。我徵得她的同意,將她的對話記錄,放在網頁上分享。
當學習了一致性對話,除了在姿態、語態,以及各個脈絡的聚焦,在對話內容上,我們便可檢視自己的慣性,在語言內涵上表達了什麼?比如我看到朋友A推薦一個課程,B上完課程之後回來說:「我覺得這個課程並不精彩….」
A立刻回答:「那是你自己的問題吧!」
A並未與B對話,A已經失去了好奇的意願,只是封閉的想事情應該如何而已。
若是在親子對話、師生對話上,長年都是以這樣的模式應對,那麼親子的關係與成長,會以什麼面貌進行呢?當彼此並沒有對話,要如何才能改變自己,展開對話的可能?而不與社會大環境呈現的狀態相同。
我看母親記錄的對話,發現媽媽很想積極的瞭解孩子,幫助孩子解決困難。但是這個對話,也許母親充滿焦慮,有了自己的期待,因此導入的對話脈絡,便往自己的期待方向走了,無法與孩子有更深的連結,也就沒有更深入的探索,對話也就無法產生。這樣的對話,其實對父母而言,在剛開始改變的當下,已經很了不起了,因為父母有意識要改變對話的脈絡,想要探索孩子發生的狀況。當真正的對話發生了,我往往發現問題就解決了。假設你我是父母呢?我們要與一個六歲的孩子對話,在這一篇對話裡,你我會從哪一個脈絡切入?而可能展現不同的內涵?讓孩子的問題可能不是問題呢?
我將這篇對話貼上,供大家更多思索,也許更靠近父母面對問題,如何更細膩的打開一些思索的方向?
這篇對話張貼在文末,另外,講座訊息如下,我建議要參加的朋友,先以訊息詢問主辦人,再決定如何報名:
李崇建老師~4/11在「慧㦤能量親子同心坊」分享
相信每個身為爸爸媽媽的人,面對孩子不同階段,都會有不同的煩惱,也都希望孩子能夠如自己所期待那樣的成長。
但碰到不符合自己期待時又不自覺落入以愛為名的恐嚇威脅。
經常傷了自己更傷了孩子。
該如何學習正確的ㄧ致性對話呢?
如何讓頭腦跟心靈整合一致性。
崇建老師將會和家長們重整內在心靈,也告訴家長該如何調整自我情感的慣性,讓更多孩子能夠展現更高的自我價值。
~李崇建老師的分享~
●日期:4/11星期一下午2:00~5:00
●地址:台中市烏日區環河路五段268號
●費用:每位350元,夫妻同行優惠價600元
● 因有名額限制,如臨時有事,建議可找代課,無法退費。
轉帳到合作金庫代碼006朝馬分行:
1900-717-121494
(轉帳後請私訊留言帳號後5碼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uiyi268/?__mref=message_bubble
對話如下:
6歲的女兒說:我不想上學。
她自中班開始讀書,一直不喜歡上學,昨天學校辦園遊會,讀半天。
我下班回家她開心地告訴我在園遊會買了什麼
晚上看了書,跟弟弟開心地用紙箱搭建秘密小屋
睡前躺在床上,她說:我不想上學。
我:為什麼不想上學?
她:因為上學很浪費時間,只有在阿嬤家和我們家可以玩。
我:哪一個部分讓你覺得浪費時間?
她:每一個部分都很浪費時間。
我:所以是因為想玩,所以不想上學?可是平常爸媽上班,沒有人有空陪你玩啊!
她:阿公阿嬤可以陪我玩。
我:你羨慕弟弟不用上學嗎?(沒回答)
我:在學校不開心嗎?有沒有開心的時候?是因為在學校不自由,老師規定什麼時間做什麼就要做什麼嗎?
可是在家,媽媽也會在時間到時提醒你,那時你會生氣。還是因為弟弟可以在阿嬤家玩,你卻要去上學,所以不想上學呢?
之後都沒有回答,然後她睡了,我覺得她心裡的結沒有打開
可是,阿建老師,我已經問到不知道要問什麼了...................
爸爸在旁邊一直超理智:讀書是要學東西,以後你要賺錢才能買................
她在家一向很有想法,有好多想做的事,有話大聲說
在學校卻很沉默,不主動跟同學打招呼,即使別人先叫她也不理
她的不想上學只是愛玩,還是在擔心什麼?
我該怎麼問,才能找到問題核心呢?
以上是對話的呈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