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大學同學李崇建11月中從台灣來港,26日星期天在書節及27日星期一在Kubrick書店都有講座。李崇建大學畢業後曾於台灣著名的體制外學校「全人實驗中學」任教七年,今年暑假與甘耀明在台中市創立「千樹成林」作文班,針對台灣教育部門把作文科新納入「國中基測」當中,李崇建所辦的學校專門為中小學生以小組形式補習作文。由於其豐富的體制外教育經驗加上對文學和教育的信念,他所創立的作文班可不是普通的補習學校。
過去近十年香港的教師為教改疲於奔命,有些改革針對考試的弊端,但有些說到底不過眼於資源分配,以至順應全球化市場暴力,最後犧牲的是教師的教育理想。但教育不是應付建制的要求,無論那要求是考試或改革,教育者應有自己的理念,李崇建的經驗很值得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借鏡。在近著《移動的學校:體制外的學習天空》中,講述他的體制外教育理念,最動人的故事見於「愛火車的少年」一篇,講述一個少年火車迷,作文時只願寫火車,談火車沿線風景、火車的便當,每篇總離不開火車,內容逐漸重複,甘耀明老師引導他多寫其他事物,他一口拒絕,後來甘老師忍不住要求他寫一篇與火車無關的文章,結果他寫了一篇「暴君甘耀明在作文課逼我不要寫火車」,數落甘老師的頑固。
結果火車迷繼續寫火車,後來甘老師離職,學生送他一篇以火車之旅為題的文章,甘老師最終被他對火車的熱誠打動,也寫了一篇以火車迷為主角的小說《神秘列車》,李崇建把小說拿給火車迷看,他還點出好些火車知識上的錯處,建議老師攜帶火車時刻表乘車。《移動的學校》不是一本教育理論書,而是一則一則有關溝通、衝突、堅持、傾聽和尊重的教育故事。
今年暑假我到台灣探望舊同學,李崇建和甘耀明創立的「千樹成林」作文班剛剛開設,十多名老同學就在千樹成林裏相聚,中文系男生本來就少,那天幾乎都到齊了,當年他們每位都是詩人。那段奇異的台灣求學之旅,我好像從未為文憶述過,日後有機會一定再談。
李崇建附註:
陳智德為我在東海大學的同學。1990年10月,我和他一同進入東海,那時,他已經是詩人了。日後,我們幾個同期進去的男生,或多或少都寫一些詩,也得過一些獎,都歸因於智德的推介。
陳智德回港後,曾任教嶺南大學,並與廖偉棠等人創辦詩刊。我這一次赴香港,跑了八場演講與座談,要屬11月26日在書節和他相遇,最為快慰。當日下午我講座結束,緊接著便是智德在我講座之處上場,和一群香港詩人,及其老師也斯(梁秉鈞)吟詩。望著講台上的詩人,講台下的同學,十年韶光已逝,頗有動如參商的感嘆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