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六晚間和90歲的父親吃飯,成為多年來固定的習慣。
這個固定的家族聚餐,從不顯得形式與麻煩,反而讓人期待,讓我感覺美好,因為父親日益年邁,而我們還能珍惜與擁有。父親每週和二弟一家相聚,每個月和妹妹一家團聚,孫子、孫女和爺爺互動的畫面,充滿童趣。
我珍惜與感謝這一切,因為我33歲以前,不能和家人如此互動,33歲以後也不見得完全自在,直到42、3歲了才能擁有一份自由與安頓。因為我的內在,過去常是充滿各種聲音、紛雜的感受,那些細微且莫以名狀的感受,皆是由理性的頭腦所控制,顯得衝突且疲累,因此家人見了面,總是在四種姿態中應對。我常常能感覺自己的內外在,那種衝突不和諧的感受,那種不只是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感覺,而是身體與心靈都卡住了,沒一個安頓處。
週六與家父前往餐廳途中,父親和我聊很多話題,提及想見幾位舊友。
他為老朋友們感嘆,孩子都不在身邊,常年居住國外,或者居住在外地,電話問候也都少得可憐,有時老人眼巴巴望著電話響,一旦孩子打電話來,老人談的都是往事,孩子若非不願意聽,便是顯得不耐煩。孩子一年難得回家一次,有時候還會鬧得脾氣不愉快,孩子離開家了,老人又孤單了。
父親講的這些舊友的景況,不是特殊案例,我常在晤談時,深有所感。因此當社會出現悲劇性事件,媒體聚焦談論情感的疏導,我深感於我們從小的情感教育未有好的引導。
過去物質缺乏的年代,生活的溫飽都難顧及,誰有時間理會情緒與感受呢?
但時序到了21世紀,媒體與資訊的發達前所未有,人的情感顯得更紛雜,但情感的教育並未完全趕得上這個時代。
在這個資訊奔流的年代,人心顯然變得異常浮動,也異常莫衷一是,心緒與情感的波動更是複雜。
我記得淨空法師,當年他跟隨李炳南學習,李老師曾提三個要求:「從今天起要聽我的,別人所教導,我都不承認」、「讀經看書,只要是看文字方面的東西,一定要經過我同意、電視、電影、廣播就更不必說,連報紙都不可以看。」、「聽經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,其他的不管是法師、居士大德,任何人講經都不准聽。」
我20餘歲時只覺得李炳南專制。但時至今日,我知道資訊的奔流,對心志的影響甚大,但為人師長與父母,不可能阻止孩子接受這些資訊,當然也不合時宜,唯有更深刻的安頓,能給予孩子在身教與言教有所引導。
然而身心安頓並不是教育的主流。
端看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?如何面對他人的情緒?如何面對親人的情緒?如何覺知自己的感受?如何引導自己感受?
因此父親說的那些舊友的孩子,我相信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處境。
但每個人都應有安頓身心的能力,只是未曾被引導,未曾被深刻駐紮與討論。我以為若是身心未安頓,內在的空間便被情緒填滿,而不自覺察,如何讓得出空間停頓?
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:遇到某個人,便感覺浮躁。遇見某個人,便感覺相對平靜。因此我引導孩子的方式,是先讓自己安頓在當下,再引導孩子逐漸安頓。
我下個月在碧波協會的講座,便想嘗試引導停頓與靜心。
我認為連孩子都有能力靜心。
比如前兩週作文課主題是「寧靜」。我問孩子們,有寧靜的經驗嗎?
孩子A說:「睡覺的時候,感覺很寧靜。」但孩子A不喜歡,因為覺得寧靜很無聊。
孩子B說:「考試的時候很寧靜。」有的孩子有同樣的經驗,但有的孩子喜歡那樣的寧靜,有的不喜歡。
孩子C說:「下雨的時候,很寧靜。」
我問孩子C:「下雨的時候,外頭不是有雨聲嗎?怎麼會寧靜呢?」
孩子C說:「那時候內心很平和。」
我問:「所以你所謂的寧靜,不是外在的安靜,而是內心世界的一種狀態?」
孩子C點頭同意。
我繼續問:「內心寧靜的時候,看外在的世界有何不同呢?」
孩子C在一番思索之後說:「會看見窗戶上的雨滴緩緩滑行,注意到雨中的花與蟾蜍。」
「若是內在不寧靜呢?比如那時接到一通親人過世的電話?」
孩子C說:「可能就不會注意外面的景色那麼仔細了。」
我將這個話題,擴展到全班。詢問孩子們有這樣的經驗嗎?不少孩子也有同樣的感覺,即使是原本詮釋寧靜是安靜的孩子。
我相信人有這樣的能力,也可以培養如此的覺知。但慣性的生活,複雜的資訊,未滿足的期待,常常讓我們處於某個情境,便不知道如何應對?所幸逃開了那個處境。我以為父親的舊友孩子們,便有可能是這樣的吧!還有那些社會悲劇的發生,常常是不知道該如何安頓自己?
我42、3歲才開始懂得,也還未晚,是一件寧靜又美好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