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的父親輕微失智,近來記憶更不好。M常覺時不我與,期望自己多回家陪伴。
M回家即問父親,記不記得自己?自己是什麼名字?自己與父親是何關係?似乎將學來的好奇,一古腦兒用上了。
有時場面很尷尬,有時父親不高興,有時自己很焦慮。M問我該如何問話?
我問M想得到什麼?M想讓父親失智延緩,期望父親能記得……
M有好多悲傷湧現。
好奇重要的是連結,不是滿足自己期待,亦非如考問一般對人。
我沒有安慰M,也沒有繼續好奇,只是讓M靠近悲傷。
良久M問我,該怎麼辦才好?
我探詢M問的是什麼?是該怎麼照顧自己?還是怎麼面對父親?
M問若此處境是我,我會如何面對?
若是這情景是我,我應會覺察、照顧自己,看自己內在的情緒?是否有未滿足期待?我準備怎麼放掉?或者怎麼滿足?
M問照顧自己之後呢?我會怎麼面對父親?
我父親92歲離世,生前未給我包袱,他耳聰目明至離開,所以我只能靠想像。
我分享好友K的故事,我很讚嘆K的應對:
K母罹阿茲海默氏症,每當K去見母親,從來不會問母親:
「妳知道我是誰嗎?」、「我叫什麼名字?」、「妳還記得我嗎?」
他總是一見母親,就自己報上名字,從不讓母親陷入尷尬:
「媽,我是你兒子。我是K啦!」
K母生性剛毅樂天,K陪伴母親時,如同老萊子娛親,玩著孩童的遊戲,K母總是很開心,K也很珍惜當下相處。
過去聽K分享,我常常很感動。K深知母親年事已高,母子緣分來日不多,K內在也有悲傷,但K把握時光相處。
M聽了淚流不止,對K的體貼感動。但是M也有陪伴困難。
M與父親在家裡,除了關心日常起居,在一起不知要做什麼?久了反而覺得負擔,離去卻又有愧疚感。
前幾日一朋友來電,亦有同樣狀況,回家陪伴喪偶親人,很想給予一點兒關懷,但是居家不知所措,只能坐著看電視,覺著自己內在矛盾。
有品質的陪伴,首先是專注連結自己,再專注連結他人。
K能彩衣娛親,親子都歡喜,滿足了自己,也可能滿足母親,這是很好的連結。我將K的這一段,寫入下一本書,
父親還在世的日子,我每週一定全家聚餐,每日幾乎與父親促膝,因為我知道父親年事已高,我想專注跟父親一起,因此每次與父親相處,我都特別專注,專注看著父親,專注聆聽父親,專注好奇深刻話題,專注表達謝謝父親…
我每日促膝談話,幾乎15分鐘左右。
我常專注與父親說話,父親也專注說話,我文字寫到此刻,好多畫面湧上來,都是溫馨飽滿的連結。
高品質的陪伴,不在於時間長短,在於自己專注連結。
我請M照顧自己,讓自己身心盈滿愛,做一世父女多不易?諸多的愛充盈內在,表達給父親知道。
何妨專注的握著手,對父親說:「我想來看你了。」、「我很想念你。」、「我匆匆來家裡,就是想看你一下。」、「爸爸,謝謝你。你曾經....對我很重要。」、「爸爸,我很愛你。」、「爸爸,讓我好好看你。」....
只要表達就好了。
專注的表達而已,時間不需要太長,彼此的心意交流,盈滿的愛能給彼此力量。
只是愛的表達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