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開學至今已經2個月了,心葉仍不能完整入班。
 

心葉今年升上小一了,進入學校卻是折磨。清晨的校門口,父母們送孩子上學,孩子道了再見,背著書包進教室去了,但一段短短的路,心葉卻總是走不完,她哭著、嚷著、抗拒著,不讓送她來的外婆走,若是媽媽送她來,那更不讓媽媽離開了,哭哭啼啼好一陣子,進教室的機率甚少,若不是又返家了,就是到輔導室讓老師陪著,老師安撫她一兩堂課,或者安撫一整個上午,心葉才止住了哭泣,和一般孩子一樣上課了。
 

但是這個劇碼重複上映,每天都要來上一齣。
 

輔導老師問我該如何是好?
 

我向輔導老師說明程序,如何照顧孩子情緒?如何緩慢應對孩子?並且先接納孩子狀態,我再介紹幾種應對的方法,諸如帶孩子在校園散步、安排同儕的協助、陪伴畫圖轉化情緒、透過閱讀與孩子討論、陪伴孩子入班……,心葉的狀況依然。
 

這一天心葉又來輔導室,哭得好傷心,直嚷著要找媽媽,我跟心葉談了一節課,心葉斷斷續續哭著,一方面說要找媽媽,一方面說要好好學習,她的內在正在打架,理智與情緒不斷交纏,她感到害怕與無助。
 

輔導老師看來很焦慮,他的焦慮來自孩子不入班,他覺得自己不稱職。
 

當天我示範給老師看,不是示範如何讓心葉進班,而是示範如何接納?示範我也無能讓孩子立即入班。
 

孩子有「懼學」狀況,成因非常多,在我的經驗中,老師內在需更安穩,才能讓孩子焦慮、恐懼的狀況穩定。我的目標是彼此安定,其次是觀察孩子的狀態,再尋找孩子的資源,才能有多元的嘗試。
 

當天輔導老師很焦慮,無法聽明白我的邀請,很急切的將心葉帶出去,期待她進入課堂,最後輔導老師找另一老師陪伴心葉,心葉到了中午才進班。
 

孩子發生這樣的狀況,有的會請父母來解決,有的會讓狀況不斷重複,也有突然找到入班關鍵,孩子就此順利入班了。然而,沒有一位老師保證,使用特定的處置方式,就能解決眼前孩子的狀況。
 

我希望帶給老師的是,永遠覺察自己內在,懂得回應自己的內在,如此才能有空間、餘裕,觀察與介入孩子的困難,才會更有機會幫助孩子。試想大人要安頓孩子,大人若自己無法安頓,又如何能安頓孩子?我將之視為程序,而不是一種策略,策略只會想著如何解決問題。
 

恐懼、焦慮、不安,充滿著孩子的內在,孩子的內在衍生出痛苦思維,我視為孩子的生命方程式,彷彿一個記憶迴路,不斷重新上演著迴圈。有時候這個迴圈被阻斷,是因為策略使用之故,但是未來孩子仍常遇到困難,當熟悉的恐懼再次來臨,這些情緒綁架了孩子,因為這些情緒的經驗,並未真正解除枷鎖,情緒、思考、行動成為一夾纏的狀態。
 

不單是孩子如此,大部分的成人亦如此,無法跳脫這個迴圈,因此我在工作坊中,著力於改變這個迴圈,重新決定思考與行動,跳脫一個慣性的應對,始於覺察與回應感受。
 

一個這麼年幼的孩子,經歷了兩個月的懼學,仍未解除這些情緒狀態,我通常思索源頭,家庭裡面是怎麼創造出來?讓孩子被情緒給綁住了?
 

當心葉離開輔導室,我跟輔導老師談話,仍舊著力於老師的內在,因為身為一個成人,也被眼前的「孩子懼學」,帶入了一個情緒、思考與行動的迴圈,進行著無意識的應對。
 

我邀請老師與父母懇談,我列出了幾個可能的狀態,包括父母的感情、全家的連結與應對孩子的態度。
 

輔導老師約談了父母,的確看到了父母的疏離,父母各執一詞的狀態,看得出感情並不親密。且父親在說話時,母親面露不屑的表情。尤其父親的觀點上,認為教養女孩應是媽媽責任,在心葉五歲以前,幾乎是由奶奶帶領,晚上雖然交由父母帶,但是孩子五歲以前,父親忙於應酬與工作,幾乎都晚於凌晨三點才返家。
 

我特別好奇媽媽呢?新婚夫妻剛步入家庭,孩子就誕生了,但父親這麼晚回家,母親的心靈狀態呢?又會為心葉帶來什麼?
 

老師建議父母需連結,父母雖然半信半疑,但父親在長假時確實盡力,父親推掉了所有應酬,在家做了好幾頓飯,甚至彈起了吉他,母親隨著唱歌,心葉在一旁跳舞,父母還一起下棋,營造出一個美好家庭面貌。但是核心關鍵不是「營造」,而是真正的和諧,因此我邀請父母一談。
 

這對夫妻是認真的父母,果真來學校與我談話了……
 

我向輔導老師建議,與父母的談話,我希望孩子也在現場。
 

我剛剛完成《守護之心》一書,今天將稿子交出去了,其中有位大女孩,到了中學才「懼學」,問題同樣指向家庭應對。但是孩子已經青少年,父母無法同時來談話,期間孩子甚至想要輕生,我斷斷續續陪了孩子五年。若是心葉的父母願意改變,願意一同前來晤談,也願意做出改變,心葉就不需要被陪伴那麼久了。
 

與心葉的父母談話,內容頗有意思,我下次得空再敘寫出來…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