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佛堂辦兩日工作坊,是非常特殊的體驗。
 

大殿上諸尊活菩薩,聖像莊嚴示現慈悲,我能感受溫暖的能量。門外有安靜的信眾,因為大殿正上課,虔誠的信眾在門外,遠遠的參拜禮佛。
 

 

我不是佛教徒,但見大殿上的釋迦世尊與菩薩諸尊,亦有莊嚴神聖之感。我亦曾在基督教會場地授課,同感神的寬容與接納,而我亦非基督徒。
 

工作坊之前數月,我已經完讀兩本上師著作,連結薩提爾與經典之間,因此將眾人常誤解部分釐清,比如怎麼釐清愛自己?以及愛眾生?比如何謂與悲傷告別?那為何又要與感受同在?比如佛陀割肉餵鷹,難道是不愛自己嗎?
 

工作坊透過體驗、對話示範、概念講解與辯證中進行,能量充盈帶來深刻的連結,在每個對話的示範中,難得都能展現清楚的脈絡,學員都能擁有覺察的能力。

雖然如此,我仍感覺冰山的對話,講解、示範與體驗一致性,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我在冰山浸潤多年,早年自對話覺察冰山的奇妙,越覺繁複的路徑其實簡單,開始發展工作坊之後,思索如何讓冰山更清晰展現?對我而言,其實真真不容易。

 

上週在澳門帶工作坊,在一個短活動之前,我找一位教師示範,當我稱讚這位教師,教師的面容有些變化,肩膀微微往後縮。從面容到肩膀的動作,都是冰山表層的行為與應對,教師內在發生什麼呢?那是冰山內在的流動。
 

教師停頓了以後,說有兩個部分於內在發生,一是感到驚訝與開心,二是想要將這個稱讚推開。驚訝與開心是感受,教師說驚訝有人這樣看自己,開心自己被看見;想推開背後有一個觀點,這個觀點是不想被關注。

發生了什麼不想被關注呢?當這個觀點出現時,內在應有感覺有覺察嗎?她說感到害怕!因為覺得自己不值得,繼而一股難過浮現。

 

教師簡單幾句話,冰山的層次漸漸看見,教師驚呼了一句,怎麼這麼快?我要哭了。
 

教師的應對裡面,一開始覺察了驚訝與開心,並未覺察的是害怕與難過。
 

關於冰山的學習,我最關注的入門是感受,感受的覺知與應對,是我在課程中最大的挑戰,因此設計了以感受為主軸,如何覺知與應對的冰山脈絡。上完兩天、三天工作坊,即使擁有了體驗,體驗情緒所來之處,是如何從童年應對而來?大部分的學員僅明白百分之30至50,這是我概略的一個觀察。
 

在佛菩薩諸尊前,我與學員展開對話,每個生命都莊嚴獨特,都是令人尊敬的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m80081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